制假售假受到刑事处罚的比例,居然不足1%——这个数据来自2月27日阿里巴巴集团向全社会发布的一封公开信。2016年全年,阿里巴巴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案值均高于目前刑法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但截至目前,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个。
假货像雾霾一样,从各种各样的小作坊、黑工厂里袭来,让消费者和正规商家蒙受很大损失,打击假货的法治“筛子眼”却有些“粗”,不仅99%达到起刑标准的制假售假者都漏了下去,“不幸”留在筛子面上的也多是缓刑。这样的打假行动,即便治理声势再大,恐怕也无法阻挡在利润面前蠢蠢欲动的制假售假者。
正义的力量失去了牙齿,邪恶的势力就会猖狂。酒驾入刑的成功先例,需要在治理假货上复制,像治理酒驾一样治理假货,从而打造一把法治的“细眼筛子”,增强刑罚的“必定性和不可避免性”,让制假售假者付出应有代价,让大数据打假的威力得以最高水平发挥,这是消费者的3·15心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