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隆重出台,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创新发展再添新动能。连日来,以秸秆开发利用为产业定位的天津正兴合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首期投资4000万元开发建设的生物质供热工程开工在即,标志着静海区新能源项目核心技术的市场转化加快推进,企业自主研发的生物质可燃气等七项专利技术高调参与当地民生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科技惠民和生态建设的有效对接。
秸秆循环综合利用一步到位
秸秆是资源,不能轻言废弃。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以家庭承包为主,分布零散、户均种植面积小,因此大部分农户的作物秸秆无法集中利用,成为附庸和垃圾,以至被随意抛弃、肆意焚烧,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还导致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生态宜居质量。
近年来,静海民营企业天津正兴合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始终坚持科技引领,紧紧扭住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项目主题,倾心聚力开展调研,并与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哈尔滨理工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动力工程学院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合作伙伴关系,面向农村实际需求,着力对当地长期困扰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农作物秸秆进行实用性研究。该公司自主研发的SWZN型秸秆制气系统在全国生物质领域占有绝对的领先优势,其科研成果炉条可旋转排灰的生物质气化炉等三项功能技术先后获得发明专利,自主研发的离心式可燃气体净化焦油采集器、下吸式生物质气化炉等四项科研成果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直接跨越了生物质成型燃烧传统流程,实现了秸秆循环综合利用的一步到位。
该公司负责人、专利发明人李民介绍说:“该项目所需秸秆原料无需二次加工,制气过程无排烟,无化学添加剂,全封闭,连续运行,整个生产流程完全实现自动化。”
生物质新能源设备国内首创
该公司在生物质绿色能源设备研制中,先后进行了四代产品的生产、试验和定型,技术成熟,运行稳定。SWZN-A型生物质裂解炉通过了农业部节能及设备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的测试,取得了良好效果。2015年2月,建立了由天津市技术监督局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形成了一套以专利技术为核心,包括产品标准、专有技术和商标在内的知识产权体系。
公司以校企对接的合作方式,相继破解了再生能源行业的诸多难题,并针对农村地区的不同条件和需求,对SWZN型生物质裂解炉分型别类进行研发设计。该生产线由生物质裂解炉、净化设备、储气罐及燃气发电机组等主要设备组成,其生物质裂解炉节能环保,原料无需压块的特点大量减少了资源的变相浪费,可密封运行的特点造就了锅炉真正无二次污染,解决了生物质制气无法连续生产的行业难题,自主研制的焦油捕捉系统,在国内同行业中尚属首创。按照秸秆制气设备流程,回收的秸秆通过燃烧、冷却、提纯、除焦四个环节就变成了优质的可燃气,实现真正意义的“变废为宝”。
据专业技术人员介绍,正常运行时每小时可产500至2000立方米气体,根据用户需求自主调节,平均1公斤秸秆原料可产清洁燃气2立方米,2立方米可燃气经过发电机组燃烧后可产出1度电电能。目前,秸秆发电项目平均每天消耗秸秆3.2吨,日均发电可达4000度。每立方米气体的焦油含量仅为2.1毫克,远低于农业部规定的每立方米50毫克的国家标准。
分布式管理模式利国利民
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国利民的社会实践。天津正兴合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突出产业优势,主动担当,本着“一乡一电,一村一站,一户一能”发展构想,积极助推秸秆综合利用和改善农村脏乱差环境治理,力求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在每个乡(镇)建一座生物质气化发电站,根据每个乡镇的秸秆量确定电站的规模;同时在电站旁建垃圾处理厂,将每个村的生活垃圾运到本乡镇电站处理。在每个村建一个沼气站,将人畜粪便及电站剩余的秸秆碎末发酵制成沼气供村民使用;在每家农户去除燃煤炉具,由本乡镇秸秆电站提供电能空调保障冬暖夏凉。
为了实现农村新能源的推广和普及,该公司建议采用分布式运营模式,指导各乡镇结合自身原材料供应情况,建设相应规模的生物质气化站,以村为单位与辖区农业合作社、土地承包大户签订中长期原材料收购合同,形成企业、合作社、农户之间的良性循环。一位秸秆供应商以沿庄镇为例为大家算了一笔明白账:去年该镇耕地面积为9.25万亩,下辖24个行政村,平均每村3854.63亩耕地,每一茬作物产出秸秆1284.88吨,收储运体系每年可为每个村获得近6万元的政府补贴,使本为负担的秸秆变成了一笔财富。每个村的秸秆经纪人获得粮食收割净收益19.3万元的同时,还获得秸秆收集的净收益23.1万元,每一茬作物共获利42.4万元,每吨秸秆在生产2000立方米可燃气的前提下,还可产生木焦油10公斤、木醋液30公斤和秸秆炭50公斤(另有100公斤灰渣)等副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李彦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