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网记者 余瀛波
2017年的日历刚刚翻过一个多月,阿里巴巴平台“打假”的步伐便明显加快,而这一次剑指的对象,是权利人“恶意投诉”。
继2月7日向杭州网卫科技有限公司发出“封杀令”、2月14日又以不正当竞争为由将该公司诉诸法院并索赔110万元后,近日,阿里平台治理部又高调宣布:为遏制“知识产权流氓”,阿里拟将平台投诉方分为优质、普通、劣质和恶意四类,“让宝贵的打假资源用在刀刃上,让‘知识产权流氓’无处碰瓷”。
据阿里方面公开披露的2016年知识产权大数据显示:2016年,阿里巴巴全平台知识产权投诉商品量超过两千万。不过,还有一组数据同样值得关注:其中申诉成立率高达49%,涉及20多万卖家,总成交影响5亿以上。
对此,阿里巴巴集团平台治理部资深经理谷俊向记者无奈表示:“也就是说,至少有20多万卖家差点被‘冤枉’,幸亏通过申诉及时挽回了损失。”
数据还显示:1531个投诉方发起的投诉占投诉总量的0.59%,却占据了申诉成立总量的80%。“这说明大量申诉成功案例高度集中在极少部分投诉方身上。据此我们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恶意投诉。”谷俊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谷俊分析称:“我们发现有一些权利人,通过伪造身份材料、伪造权利证明或者做出虚假的投诉,利用我们的投诉平台和投诉机制发起投诉,发起投诉的同时,他们会在另一端联系商家。”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谷俊披露:“在联系到商家后,这些权利人会直接敲诈勒索,说你给多少钱我就撤销投诉。也有威胁的,说你这个价格卖的太便宜了,如果不调高价格就利用投诉系统进行投诉,使其经营活动无法正常开展。”
类似这种投诉每天都在发生,而这些权利人的手段却通常见不得光。谷俊透露,“很多权利人不断注册新账户,利用虚假身份证,身份证的头像都是一样的,但名字是不一样的。有的权利人非常恶劣,把别人官网上注册的图片放在自己的平台官网,有的把别人公开发表过的美术作品和设计拷贝下来跟平台讲这是他发布的,甚至还有一些伪造认证,就连马化腾的签名都被伪造过。”
据统计,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总计发现有恶意投诉行为的权利人账户5862个,近103万商家和超600万条商品链接遭受恶意投诉,造成卖家损失达1.07亿元。
“我们认为,在现有的机制和法律框架下,不管是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是平台的受理标准也好,都没有更好的遏制措施和预防措施。所以希望提出一些分层机制,希望可以真正有效地保障优质权利人利益,也希望真正地把这波恶意或劣质的投诉方拒之门外,希望既能够保护权利人的权利,也希望我们能够让商家在平台中有健康、绿色的生长环境。”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识产权保护总监叶智飞说。
叶智飞透露,未来,不管是哪类投诉方,只要提供了侵权认定的文书,阿里都会受理并采取通知删除行为。但是,如果权利人或者投诉方不能提供证据效力非常强的司法文书,则需要设置不同的机制处理。
“其中,优质、普通投诉考虑设置通知-删除-反通知的机制。劣质考虑通知-反通知-删除机制,由卖家优先举证,而恶意投诉方将考虑不再直接受理。”叶智飞表示,这种知识产权投诉分层机制,将大幅提高“恶意投诉”的举证门槛,希望通过分层运营减少卖家损失,有效保障优质投诉方的权益。
对于这种投诉分层机制,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李明德认为,就知识产权规则来说,中国是拿来者,但在互联网和电商领域,中国有可能成为相关规则的创立者和出口者。
同济大学法学院教授、知识产权与竞争法中心副主任张韬略建议,“恶意投诉是市场孕育出来的东西,还是让它们回到市场中去,譬如商家的损失,可以用市场的方法去解决”。
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教授则呼吁,净化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商业环境任重道远,打击“知识产权流氓”不是说单单靠网络平台商就能够解决的,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