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食药监局:2批次食用农产品样品抽检不合格 快评 | 如此“牟利”,值得赞许 美国康普公司起诉德国竞争对手盗用其商业秘密 山东济南将打造知识产权创造策源地 宁夏自治区市场监管厅:1批次抽取式面巾纸抽查不合格 河北法院2019年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3948件 多喜爱等儿童家具抽检不合格 恒大美森美成黑榜常客 天津和平区举办青少年知识产权科普宣传系列活动 国家药监局召开医疗器械网络交易管理风险会商会 Hermès爱马仕起诉澳洲零售商出售假冒H字母手镯 甘肃省将建立“商标品牌发展专项资金” 知识产权保护为冬奥会保驾护航 上海市质监局抽查27批次蜂产品不合格12批次 证监会:加大对信披违法违规打击力度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7批次食品不合格 检出质量指标不达标、兽药残留超标等问题 贵州省食药监局抽检5类食品1278批次样品不合格104批次 天津市红桥区市场监管局:2批次食品农产品抽检不合格 数万箱假冒伪劣商品集中销毁 打造中国奢侈品牌的能力与方法 “小猪佩奇”版权侵权案被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欧洲专利局发布2017年年报 河南郑州检方办理的徐宝敏等人侵犯著作权案入选“全国打击侵权盗版十大案件” 专利暗示Facebook可能在开发模块手机 湖北版权产业发展联合会筹备工作在汉启动 消费者被骗平台不能总不负法律责任 安徽铜陵市市场监督管理局:7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广西融水:知识产权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知识产权法院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5批次电线电缆产品抽检不合格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抽检糕点4批次样品不合格1批次 TRIPS理事会会议或将讨论最不发达地区的过渡期问题 2014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 如何刹住愈演愈烈的恶意抢注风 专家建议“惩罚性赔偿” 山东抽检:标称烟台优美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炭烤鱿鱼仔不合格 欧盟知识产权局举行涉及电商平台的视频会议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方便食品样品22批次 不合格1批次 陕西西安市高陵区抽检15类食品58批次样品 不合格3批次 上海市质监局:沪上羊绒衫抽检不合格率高达15% 江西吉安首个版权服务工作站挂牌 重复侵犯专利权拟最高罚二十五万元 将产品提供他人实施侵权负连带责任 江西省食药监局:二季度食品抽检合格率98.37%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18家出版单位因不合格图书被警告 山东省滨州市食药监局:生产环节抽检食品173批次3批次不合格 摩尔多瓦国家知识产权局与该国应用计量与认证中心签署合作协议 鬼吹灯作者天下霸唱状告《九层妖塔》 索赔100万 网络文学成为盗版“重灾区” 个体户成专利侵权“重灾区” 8批次食品不合格,半数涉及微生物污染,妈阁饼家、零食村等上榜 广西贺州市食药监局抽检181批次食用农产品3批次不合格 苹果申请玻璃外壳专利:或应用于iPhone 8

维护食品安全:你我不是局外人

——大数据显示国民对食品安全认知不足

食品安全需要社会共治,在强调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的同时,公众也需作出努力。“普通消费者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养成科学理性的消费习惯。”这是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大数据研究实验室主任江青近日在发布一份大数据研究报告时给出的结论。

这一结论看似平常,但其背后的数据让人警醒。

缺少主动防御

江青告诉记者,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采集分析了过去近两年的180多万条食品安全相关新闻信息和8万多条公众评论数据,通过大数据技术,从国民食品消费习惯、食品安全认知及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形成了《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报告》。

“研究发现,我国国民在关注和获取食品安全相关信息时的主动性并不强。”她介绍,只有7.4%的人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而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关注的人也仅过半数,占比为51.3%。超过四成的人极少甚至从不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这说明,大多数人的食品安全主动防御意识并不强。

这一结论,从公众的消费习惯中可以得到印证。该研究还对公众购买食品的习惯做了深入研究,发现食品安全并非公众购买食品的第一考虑因素。公众购买食品时,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口味,这两部分因素分别占20.4%、16.8%,安全性排在两者之后,只占16.5%。

其他食品消费习惯也一样。公众日常用餐选择的前两位为小餐馆或流动摊点处、网上订餐,分别占23.8%、20.9%,这两类餐饮服务本身就是食品安全风险相对较大的。而且,菜市场、批发市场依然是公众购买蔬果等食品的主要场所,占40.8%。相对而言,大超市的食品安全风险更可控,但常去大型超市或购物中心购买食品的人只有20.2%。

“可见,公众日常用餐和食品购买倾向于便宜方便,却相对忽视了食品的安全性。”江青认为,这反映出广大消费者在食品安全素养方面的不足。

维权意识不强

主动关注食品安全的人不多,但遇到过食品安全问题的人并不少。在江青的研究报告中,仅有16.3%的民众表示没有遇到过问题食品,不过经常遇到的人也不多,占4.8%,绝大多数人都是偶尔遇到或极少遇到。

遇到问题食品后怎么办?36.4%的民众选择“自认倒霉”。江青告诉记者,与其他领域相比,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维权意愿比较薄弱,维权基本知识也比较欠缺,这是公众食品安全素养不足的另一个表现。

“遇到食品安全事件时,检测、取证和责任认定难度较大,很多人对相关法律条文和程序等认知还不够。”江青指出,公众的食品安全维权意识和能力都应该加强。

让人欣喜的是,有不少人开始选择对问题食品说“不”。23.7%的人的表示,遇到问题食品时会选择找商家退货或赔偿,22.0%的人会找媒体或在网络上曝光,17.8%的人会向有关部门或机构投诉举报。“尽管这些选择主动对抗问题食品的人当中包括了一些职业打假人,但挺身而出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多。”江青说。

知识传播需提高效率

无论是事前防御还是事后维权,都需要掌握足够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但分析发现,仅有6.6%的民众认为自己非常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比较了解的占比为13.2%,38.6%的民众认为自己是一般水平,剩下为不太了解或不了解。

食品安全知识的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尽管被呼吁过多次,但仍需加强,而且要注意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继续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但互联网上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对普通民众造成误导。”江青说,他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超过半数的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但互联网上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被流言和谣言占据。

除了网络,社交圈是公众获取食品安全信息的第二大渠道,占16.9%,但这个渠道也基本是网络效应的延伸。课堂、报纸、社区宣教活动,尽管食品安全知识和信息更加权威可靠,但传播效率很低:仅有1.6%的人通过专门的食品安全课程来获取知识,选择报纸、杂志的人占2.8%,通过社区的各类食品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了解知识的人仅占5.4%。

江青建议,相关部门应做好互联网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监管,同时建立权威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和信息发布制度,使公众能够方便地获取正确的、有用的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多开发一些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食品安全课程,多开展食品安全科普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报纸等传统媒体,在坚守内容客观准确的同时,也需要提升传播效果,可以借助媒体融合等方式,更好地传播食品安全知识。

“公众也要主动去学习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和常识,由此降低购买不合格产品的概率,提高对食品安全谣言的辨识能力,这也是遇到食品安全维权时的强有力工具。有了知识,才能从根本上建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江青说。

(本报记者陈海波)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