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郭晓光发自拉斯维加斯
2017年1月,小米公司参展CES,这是这家公司首次登上CES的舞台。
在开展首日举行发布会后,小米公司高级副总裁王翔接受新浪科技专访,主要话题是这次小米参展的背后,以及小米在海外拓展的情况。
为什么来CES?
这是与王翔这次谈话的开始,“小米跟其他智能手机厂商不一样,我们希望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这句话是前提,后半句才是王翔给出的答案:现在,希望让全球人都享受这种乐趣。
这句话略显官方,其实如果翻阅一下小米在过去几年的海外拓展记录,你会看到如下的的成绩:
经过2年时间,在印度已经站稳脚步,2016年小米在印度的销售额为10亿美元,并且基本都是手机产品;国内很多厂商都在谈“出海计划”但真正值得说的不多,这个数字算是行业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除了印度,小米还进入了20多个国家,在东欧,不但智能手机产品,其他生态链产品都非常受欢迎;这其中,甚至有些国家的拓展是米粉帮忙推进的;
在美国,手机尚未进入美国市场,但小米盒子已经在很多线上与线下渠道出售,目前尚无具体数字,但王翔称“盒子已进入了美国市场,它全部按美国标注做的。它的意义更多是让我们学到了美国用户需要什么。”
小米这次在CES的发布会,重点其实是向世界范围内的专业人士和媒体描述自己的生态链,这种特殊的模式帮小米和众多“米”字头的企业快速成长,也展示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这也许是比发布一款产品更具意义的事。
中国厂商“出海”的难度
大概在2年前,中国手机厂商们已经发现国内市场越来越难做。这里用户基数极其庞大,但顾客最为挑剔,竞争也最为激烈。一位行业资深人士曾经形容国内手机市场“已经玩到没法玩了”。
于是将手机卖到其他国家成了所有手机厂商,甚至包括苹果这样的厂商的共同诉求,目的单纯:求增长。
但极具难度。
原因既有专利问题,也有市场的不同打法。
以美国为例,这是一个运营商主导的市场,与中国完全不同的是,运营商们采用大比例补贴的手法降低手机终端售价留住用户,让单位用户贡献利润值很高(平均值几十甚至上百美元),以此形成自己的话语权,他们有能力让手机厂商为自己定制适合自己的手机。
“这意味着你要花很多时间帮它(运营商)做产品”,王翔介绍说,显然,这方式并不适合现在的小米,他认为这是小米与其他厂商不同的商业模式决定的,小米挣得不是用户的钱,而是通过MIUI关联用户,为小米贡献利润。
这个模式的结论是硬件售价很低,跟强势的运营商合作,手机价格不会比社会渠道低多少,还可能被运营商的制约。
这是小米至今没有在美国售卖手机的原因之一,王翔承认美国是一个有吸引力市场,但对美国和欧洲,尤其运营商主导的美国市场,小米目前还在探索。
王翔称,小米对运营商低端定制机(指那种连厂商logo都没有的低价产品)兴趣不大,“小米的商业模式不一样,但肯定的是会持续做高性价比产品。”
专利的问题
专利是另一道制约中国厂商出海的枷锁,很多厂商都在此问题上吃过大亏,在多年之前,某华南手机厂商的海外计划中,“打官司”的费用占了整体费用的一半左右,即便如此,海外计划也中途而废。
手机这种产品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包括了很多专利技术,每一项都可能成为专利持有者收费理由,同时也是手机厂商的赔钱(甚至倒闭)的隐患。
一些专业人士称,现在一部手机中,专利费用大概占了整体售价的近20%,某个通讯技术,某种滑动播放方式,甚至某种音视频支持格式,都有专利持有者上门收费。
对一般用户来说,这事略显骇人听闻,但曾任高通大中华区总裁的王翔却是很淡定,他认为这是一种商业模式,“别人发明了一个东西,使用付费很正常”,无法避免,只能自行适用。
王翔说,专利是以前小米快速增长时期没精力做的事,现在有能力了,正是“补课”的时候。虽然专利集中在大陆,缺少核心专利这种中国企业的通病依然存在,但小米正尝试用其他的办法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与微软合作达成重要专利交叉许可,收购了专利等等。
根据一些公开资料,小米专利达到了7171件,其中92.55%是发明专利,并且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去年申请的。
专利数并不像小米MIX摆在眼前那么令人关注,但对手机企业来说,它是能让中国厂商走得更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