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外经贸企业掌握国际知识产权发展最新动态,熟悉国际知识产权纠纷解决、风险防范方法与策略,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走出去”过程中知识产权面临的挑战,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对外贸易与投资健康有序发展,日前,北京市商务委、京津冀区域贸促会、国际商会与有关中介机构、协会合作,共同举办“走出去”与知识产权海外维权实务交流培训会。会上,来自业内的专家、学者就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及策略作出解析。
加剧竞争强度
如今,在国际经贸领域,利用知识产权诉讼打击竞争对手的态势越发明显,值得警惕。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李顺德提供了这样的数据(华裔美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研讨会统计),2000年~2013年中国大陆企业卷入的美国专利侵权案件终局判决总数为56件,而中国大陆企业作为原告胜诉比例是0%,作为被告胜诉比例为31%,整体胜诉比例为29%,三项数据均远低于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同类数据。在美国的专利侵权诉讼中,当对方是美国本土公司时,75%的外国公司败诉。中国大陆公司成为被告的数量是成为原告的17倍。
就知识产权在贸易救济案件中发挥的作用,李顺德以三星的案例给出了进一步解读。2011年,三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Android手机制造商并持续将优势扩大。三星和Android阵营威胁到了苹果iPhone在移动产业中的地位。苹果和三星分享了全球手机市场近90%的利润。三星本身既是手机厂商,又是组件制造商,在屏幕、处理器芯片、闪存等关键组件上的“自给自足”让三星有了收放自如的资本。三星公司目前在苹果公司零部件供应中占据40%的份额,主要为苹果公司供应电池、芯片、屏幕等产品。2012年,苹果公司向三星公司购买的半导体零件规模约为92.26亿美元,约相当于三星公司销售额的6%。
此外,知识产权侵权成为阻挡竞争对手参展的杀手锏。李顺德指出,2008年在德国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会上,SISVEL公司对中国海尔、海信、东元、创维等企业提起专利权侵权的指控,致使手机、MP3、电视等展品被没收,影响了参展企业商机。在2008年的巴塞尔钟表展上,海鸥表送展的双陀飞轮遭遇了一场官司,有瑞士品牌对其提出质疑,认为其中关键部件的差动结构抄袭他们公司专利设计,限时海鸥表方面提供“并非抄袭”的证据,否则将面临“当即清场、来年不允参展”的惩罚,甚至还会招致诉讼方的索赔。
促进跨国并购
此外,知识产权也成为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动力。李顺德举例说,2011年7月,由微软、苹果等组成的联盟以创纪录的45亿美元收购了北电网络6000项专利,每项价值约75万美元,这一价格几乎是业内平均价的4倍。2011年8月,谷歌宣布以125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移动,旨在获得该公司的1.7万多项专利和7500项待批准专利。2012年5月,中国商务部认为这一收购具有“排除、限制竞争的影响”,附加了包括不能以歧视方式对待Android平台方面的任何原始设备制造商以及委托独立第三方监督,五年内保持Android开放和免费等条件批准了这一收购。
过去20年中,诺基亚在创新研发中的投入超过430亿欧元,让诺基亚拥有了1万多项专利。李顺德指出,这些专利几乎涵盖了当今手机通信的各个领域。例如,诺基亚在全球移动通信领域(GSM)拥有320项专利;在第三代无线通信技术(WCDMA)领域拥有超过430项专利;在移动通信网络技术(LTE/SAE)领域拥有300项专利;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CDMA2000)领域拥有160多项专利。2013年9月2日,微软以近71.7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服务部门,其中还包括诺基亚相关专利的十年使用权。
多家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向商务部提交报告,推动这一交易的反垄断并购审查。诺基亚拥有智能手机通信相关的标准必要专利和非标准必要专利近7000项。专利费用根据不同厂家的实力缴纳1%~3%的营收比例。2012年全球销售的75%的手机在中国生产。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销售总量占全球市场的34%。中国受该交易的影响要高于欧美相关产业。
2005年~2011年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增长趋势明显,在2010年出现并购高潮。李顺德分析说,在这些海外并购中,很多交易的目的是获得技术,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已经成为跨国并购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