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转型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内在一致性。只有真正摆脱“创新海绵”式发展,才算得上真正的转型。而要实现向创新大国的转变,必须在两大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是个复杂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法律和制度的系统建设,还包括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会比较长;二是培育知识产权主体,需要大量创新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创造出真正有质量的创新型知识产权,而不是简单比拼发表论文数量,申请专利数量。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从11个方面全面部署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意见》称,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惩治力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法定赔偿上限,探索建立对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依法保护产权对提振创新创业和投资者信心意义重大。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力”的重要指标,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已连续多年位居全球首位。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两周前发布《世界知识产权指标》年度报告称,去年中国专利申请数量达历史性的101万件,超过去年全球全部290万件专利申请量的三分之一,再次成为全球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美国去年专利申请量52.6万件,位居全球第二。日本与韩国分列第三、第四,专利申请量分别为45.4万件和23.8万件。专利申请最多的领域为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和数字通信。
而国家知识产权数据也显示,去年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国内发明专利授权26.3万件,比2014年增长了10万件,同比增长61.9%。美国商业专利数据库IFICLAIMS发布的2015年专利统计数据显示,全年授权专利数约29.8万件。
无疑,我国已是“专利大国”,但还不是“创新大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不断增长,但评估专利最重要的指标——转化率却较低。在美国和德国,科技创新对GDP的贡献率高达80%,而我国只有40%左右,这表明中国企业创新力仍处于较低水平。科技部火炬中心技术市场发展咨询专家林耕称,在全国22万个项目合同里,只有2571个是专利转让合同。若把专利授权数作分母,那么专利转让实施率仅有0.41%。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假如平均计算,高校专利转化率也只有5%。
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阶段,迫切需要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切换。而在科技研发投入方面中国取得了一定进步。据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上月联合发布的《2015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去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1.4万亿,增幅虽较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但仍保持了8.9%的增速,比同期GDP现价增速高2.5个百分点;研发投入强度连续两年保持2%以上,呈稳定提升态势,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的比值)达2.07%,研发投入规模和水平双双实现新突破。不过,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与发达国家3%左右的水平,基础研究占比与发达国家15%左右的水平相比都还有不小距离。创新驱动更重要的是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专利商用的一系列组织架构,通过系统性改造创新体系实现真正依靠原创性创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我国目前离这一目标仍有较大距离。
专利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据兰德公司发布的中国专利与创新报告,美国申请专利主体主要为企业法人,而中国企业申请专利占比超过54%。民营企业占比虽只有11%,但在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榜单上,民企占了半数席位,华为、中兴的专利授权量均超过2000件。对这些企业来说,投入专利技术研发是保证其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我国企业虽然在芯片专利数量上已逐步赶上国外老牌企业,但在专利构成上,国产芯片主要应用于消费类领域,在对稳定性和可靠性要求很高的通信、工业、医疗和军事等高端领域仍主要依赖发达国家。去年,我国芯片产业进口花费高达2307亿美元,是原油进口总额的1.7倍。据海关数据,我国每年进口芯片中有四分之一是存储芯片,产业需求存在巨大缺口,产业安全也存在巨大隐患。
全要素生产率(TFP)用来衡量创新程度,一般与专利数量成正比关系。然而,随着专利的增加,TFP增长却在减少。2000年到2007年申请专利数开始增长,当时TFP平均值为4.9%,而2008年到2011年申请专利数迅猛增长,首次超过100万件,而TFP降至2.3%。在部分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与国外还存在一定差距。去年国内发明专利在28个领域中拥有量高于国外来华发明专利拥有量。同时,国内大部分专利集中在电子通信领域,在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企业中,涉及电子及通信领域企业超过半数,在光学、发动机、运输、半导体、基础通信程序、音像、医学技术等7个领域专利分布数量并不高。据中国社科院测算,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从1995年到2009年间每年从3.9%下降到了2011年到2015年间每年3.1%。照此趋势,“十三五”时期全要素生产率会降到2.7%。2004年至2014年,我国TFP增速在0.3%的水平上波动,2011年之后更连续三年呈下降趋势。按“库兹涅茨式”产业结构演进理论,TFP停滞,说明资源合理重组碰上了礁石。首先,可供转移的剩余劳动力逐步减少。2004年,“民工荒”现象在沿海地区出现,至2014年,我国劳动力人口连续第三年绝对量下降。其次,受“刘易斯拐点”的影响,投资“边际收益递减”效应正逐渐显现。另外,快速增长的研发投入并未转化形成有效的生产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国经济转型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具有内在一致性。只有真正摆脱“创新海绵”式发展,才算得上真正的转型。而要实现向创新大国的转变,必须在两大方面实现突破:一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这是个复杂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法律和制度的系统建设,还包括相关的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会比较长;二是培育知识产权主体,需要大量创新型企业和研究机构创造出真正有质量的创新型知识产权,而不是简单比拼发表论文数量多少,申请专利数量多少。(作者系资深宏观经济评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