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有用户发现,很多微信“大号”平时轻松达到数万阅读量的推送文章,点击量甚是惨淡,都徘徊在三位数、四位数。有网友爆料称微信公众号刷量工具被屏蔽。微信团队昨日表示,刷阅读量、点赞数已经成为一条较为成熟的黑色产业链,会继续加强平台的真实、公正和公平。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一些被点名的公众号,有人承认曾刷量,并称行业大环境就是如此,你不刷也有人会刷,另有人回应说推送的广告有客户要求刷阅读量会刷,正常推送的文章不会刷。(9月30日北青网)
随着互联网更深地渗透我们的生活,网络造假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当真实用户的用户评价淹没在海量的刷手评价中,当真实的阅读数据掩藏于刷量之下,我们在不知不觉间正在失去着对真实信息的知情权。
如今,在网购平台上面可以刷单,微博、公众号上可以买粉,网络造假现象遍地开花,让人不知道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据笔者调查发现,某些购物平台通过组建一些福利群,在群里面发放大额优惠券,来吸引群友下单,刷好评,甚至出现领券所卖的物品与卖家所发的物品根本不一样,而且价格差很大的现象。
虽然各大网站都有相关措施来规避此类事件,但效果却不怎么明显。对比之下,微信团队近日屏蔽的刷量工具确实是网络打假的一股“清流”,有效地清洗了微信公众号刷量的乱象。微信屏蔽刷量工具的举措,是一种对自己团队负责、对大众权利负责的精神体现,是一种实打实的负责态度的体现。
平台阅读量的刷量现象,背后是高额广告费的利益驱动,要想有效遏制刷量,广告投放方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广告投放方应该实事求是,不求虚高的数字。一个城市、省份的有效阅读量是有限的,向下属下达超过城市阅读容量的目标,必然会加剧刷量现象,下属为了任务也不会去细究数字背后的真相,从而形成了刷量温床。以实际情况为基准,实事求是,不贪大求量,是应对网络刷量的一个有效办法。
就在10月1号实施的《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中就有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未履行相关义务,导致发生较大级别以上食品安全事故等严重后果的,将被责令停业。以法律形式将平台纳入监管体系之中,是一项有力的打假措施。笔者认为,虽然这一法规目前只是针对食品交易,但是以后打假法规一定会多起来。微信不会是有效打假的唯一一家平台,平台限定、平台分责也不会是打假的唯一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