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外公示了2015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的评审结果。无论是老牌央企中粮集团、神华公司,亦或依靠C919而一举成名的新锐央企中国商飞,一批知识产权业绩出众的央企在评审中脱颖而出。但不可否认的是,仅就创新投入和知识产权产出比而言,当前央企的知识产权工作效率依然不尽如人意。在当前努力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大背景下,实现强国建设“点上突破”的关键无疑是打造一批知识产权强企,在这一过程中,当然不能忽略了号称“国家队”的央企的知识产权工作。
从率先走出国门的中兴通讯、华为公司,到后发制人的互联网新锐腾讯科技,我国的民营企业中近年来诞生了一大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相比之下,无论是面上的专利申请授权数量,还是内里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央企的工作似乎都要落后一步。但鲜有人注意到的是,虽然我国的“专利强企”不断涌现,但大多数的创新依旧属于产品创新,从创新的层级来看仍处于“二次创新”阶段,在一些核心专利等关键领域仍处短板。而央企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拥有开展原始创新、进行重大技术攻关所必须的人员、资金和技术储备。因而,引领所在行业的产业链整体创新、提升全领域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央企责无旁贷。
而具体到央企自身的知识产权工作而言,当前的主要问题依然集中在体制机制方面:一方面,央企推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的步伐尚须进一步加快;另一方面,央企的知识产权战略组织实施工作还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75%的央企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但仅有25。8%的央企推动实施。打破这一瓶颈,关键还在改革二字。在当前许多央企加快了“走出去”步伐的背景下,央企要妥善分析潜在的知识产权侵权风险,在科研工作源头就坚持通过专利导航确定研发路径,重视前瞻性的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通过加大奖励力度或尝试引进创新资本,加快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和商业化。
如今,深化改革的浪潮已经真切地向我们扑来,知识产权无疑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在这一过程中,央企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期待着央企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知识产权工作,以“国家队”的领跑带动所有“参赛者”奋勇争先,真正实现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点上突破”。(晓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