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青年报记者从文化部第三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5年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收效明显。目前,文化部正与教育部协商,正式开展“培训计划”,将在全国范围内遴选50所院校和企业参与,并逐年扩大规模,培训内容也将从以传统工艺为主拓展到非遗保护各领域,让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和培训成为常态化工作。
据悉,截至今年8月,国家级“非遗”传人已有250位已经去世,传承人断裂、后继乏人的形势严峻。而此次传承人群培训计划针对的“传承人群”,更多指的是掌握技艺,但目前还不是“非遗”传人的人群,“培训计划”的目的是帮助其提高文化素养、审美能力和学习能力,通过提高传统手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人群,并扩大传承人群。
今年5月,文化部非遗司和中国非遗保护中心牵头组成试点院校考察组,分赴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北、贵州、云南、重庆等省市,走访了20余所院校,最终确定了23所试点院校。分别委托清华美院、中央美院等5所高校对传承人或资深从业者进行研修,同时于今年下半年委托上海大学、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凯里学院等高校对学徒或从业者进行普及培训。其中今年暑期,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等18所院校分别举办了21期普及培训班,培训人员1300人次,涉及剪纸、刺绣、漆器髹饰、瓷器烧制、唐卡绘制等数十种“非遗”项目。据悉,培训期间报名极为踊跃,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天上午就报名了200人,但名额仅有60个。培训完毕,各院校还举办了学员成果展,展出作品在制作技艺和设计创意方面均有大幅提高和突破,体现了非遗特色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在此基础上,文化部正式提出了分为研修、研习和普及三个层次的“培训计划”工作思路。其中研修将委托高校和研究机构,针对具有较高技艺水平的传统手工艺传人或资深从业者,帮助其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研习将组织中青年传承人进入高校工作室、实验室及设计企业研究学习,通过手工实践与设计、学术、高新技术的跨界交流,解决传承中的瓶颈问题;普及则将委托相关高校、研究机构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传统手工艺学徒或从业者进行普及培训,提高其学习和领悟能力,以及传统工艺的审美和实用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