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AppleMusic正式上线,而经过了个来月的试用期,该音乐服务已经累积了超过1100万订阅用户,对于一个新的在线音乐服务来说,这个成绩确实是很漂亮的。当然,真正考验AppleMusic的是3个月后,届时免费试用期将会结束,真正沉淀下来的用户才能代表完整的成绩单。总之AppleMusic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反观国内的音乐平台,其实也在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付费模式。
自7月份的“最严版权令”出台以来,国内音乐平台纷纷下架了一大批无版权的音乐资源,撤下的歌曲从几十万首到几千首不等。另一方面,消费者也开始揣测音乐付费时代会不会因为这个通知而加快推进的步伐。但其实早在通知出台前,笔者就留意到环球旗下的几个大牌歌星的新歌要付费才能收听,所以说版权问题的规范化一直在做,只是还差点力度。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音乐资源都需要付费收听了。那么话说回来,国内音乐付费这件事本身又靠不靠谱?
在国外,音乐流媒体服务已经成为年轻一代音乐爱好者收听音乐的首选途径,Spotify、Pandora等知名音乐平台就是这片市场的有力竞争者之一。不同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功能特点各异,可以说是各有各精彩,然而想要最全面的收听体验,掏钱是唯一的手段。目前主流的音乐流媒体服务基本采用包月的模式,用户能够通过付费在更多设备上收听歌曲、获得更高品质的音乐播放权限、去除讨人厌的广告和允许离线听歌等。而获得这些功能的费用也在几美元每月不等,一般不超过10美元。这种付费模式得到绝大部分用户的认可,2014年美国音乐流媒体服务的付费用户量已经达到7700万,这些用户造就了音乐行业收入的27%。
当然不少爱好者还是钟情于买实体唱片,又或是上iTunes这类线上商店购买数字音乐,而这两者在音乐行业的贡献还是属于靠前的那一块。但千万不要认为国外人民就很热衷花钱购买音乐,人都是贪心的,有免费的午餐谁不想要?奈何国外的版权法例和监管体制都相当完善,这免费的午餐没人敢做,做了也没人敢吃。举这个例子纯粹是想说明,人的自制力实在太有限了,在国内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和监管制度相当不完善的当下,要求消费者自觉地购买正版音乐及授权服务那简直是痴人说梦话。
上面这句话也代表着笔者的观点,先不谈付不付费,但盗版的锅决不能往消费者头上扣。当然,如果版权监管是落到实处了,除了正版渠道以外就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收听到心仪的音乐,那笔者也会自动自觉掏腰包为音乐埋单。关于消费者会不会为正版音乐埋单,笔者特意在好友微信群中做了个小调查,最多的呼声是:“要收费就不听了!”虽然不知道有没有人为了保持队形而说谎,不过也说明要国内用户养成音乐付费习惯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另一方面,各大音乐平台手握着不少独家资源,比如《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等人气歌唱节目的独家版权也分别被大型的音乐平台瓜分了。版权的分散直接增加了用户付费的成本,如果笔者想要收听这两档节目的歌曲,那就意味着我需要下载不止一个音乐软件,而一旦这些软件需要收费收听,那意味着笔者要花两份钱来听这些音乐了。当然,上述的事例是建立于包月制的收费模式之上,免费收听付费下载的模式下虽然没有这种顾忌,但其实也给用户带来了麻烦。
接下来就是收费模式的问题。目前国外主要有两种收费模式:免费试听付费下载和包月会员。前者以数字音乐商店iTunes为例,用户可以免费试听心仪个歌曲,当然只能试听大概1分钟(具体时长忘了,不过是不能整首听完的),然后付费下载。后面的收费模式则以音乐流媒体为主,用户可以免费听里面的资源,但会在收听过程中插播广告,同时一首歌的试听次数、收听总时长会有所限制,想要完全没限制收听音乐就必须交付月费或年费。
然而,国内的音乐平台收费模式混乱,而且态度也不明确。于是出现了某些歌曲需要付费试听,某些又要付费下载,而一部分资源却又完全免费的乱象,这样的做法或多或少让用户感到困惑,起码笔者就很难适应过来。
记得14年张学友发行《WakeupDreaming醒着做梦》专辑后,某天笔者兴致勃勃地打开某音乐应用试听,结果发现需要支付3块钱(大概吧,记得不是很清楚)才可以收听,直到今天,笔者也没有听过该专辑里的歌。其实3块钱的价格完全不是什么,只是花了钱却只能够“解锁”区区几个歌星的歌总觉得亏,即使明明其他资源都免费。如果当时整个音乐平台的歌曲都要收费且价格在每月10元左右,笔者说不定真会掏钱。
总的来说,国内音乐平台的付费模式前景还不明朗,太多障碍需要突破,动作大了也容易扯着蛋。但版权规范化是大势所趋,没有版权的音乐肯定会逐渐消失,音乐论坛、网盘等分享渠道也会渐渐边缘化直到被取缔。对于网络音乐的付费问题,大家又是怎么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