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知识产权,就让人们想到侵权的事,哪与哪因侵权打官司了,哪的专利被侵权了,其实,知识产权工作,不仅仅就是这个。
的确,由于我们国家知识产权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立法的时间更是没多少年,人们知识产权意识还处于形成之中,侵权案例较多,由此而形成的舆论氛围就剩下了“侵权”,仿佛“侵权”就是知识产权的全部。而现实中,绝非如此,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3年中国发明专利有关情况显示,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3年位居世界首位。截止2014年年末,我国每万人发明专利量就是4.9件,这个数字与侵权的数额比较起来,简直是月球与太阳的关系。
不管什么关系,侵权的行为一定要打击,知识产权也必须真正得到保护。
不过,我们在关注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还应当看到,专利发明的利用率及所产生的效益并不理想,目前中国专利产业化率仅为5%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为80%左右;从所产生效益来看,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仅有27%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造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不高的原因,有多种。与我们高科技含量、高创新水平不多有关,由汤姆森路透集团基于专利申请的数量、专利申请的成功率、专利的全球覆盖范围以及专利的影响力等专利数据公布的“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我们的公司几乎没有自己一席之地;与我们申请专利类型有关,中国专利局受理三种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而这其中,实用新型专利与外观设计专利占较大份额,创造水平及科技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却只有15.7%,但在美国及日本等国家,实用新型(又称小发明或小创造)已基本被取消;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渠道不够通畅也是影响专利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专利成果发明人不知道自己的劳动果实到哪卖、卖给谁、怎么卖,需要运用新科技成果以提高企业生产水平、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的企业也不知道最先科技成果有哪些、与谁沟通联系、可否实现合作,总之是各顾各的。
中国要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就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大作为,必须以数额庞大的高科技含量的发明专利予以支撑,必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成果。专利质量比专利数量更重要。
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不能仅重视侵权,我们更应该重新梳理一下,我们的专利体系是否与国家发展战略合拍,是否也有大量的“泡沫”充斥与其中,是否只看到了数量没有注意质量。在现实生活中,科研与产业是紧密相连,还是两股道上跑的车,你走你的我走我的。据国家教育部门统计,按照平均计算,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只有5%,是作为重点科研部门的高校所产生的科技成果太高不可攀,还是企业用不了、看不上、不对接,这些问题不是什么小问题。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4.9件,比“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高了1.6件,但和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9—2013年,我国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尽管如此,对于我国而言,知识产权迫切需要实现由大转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