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河北非遗展演交流会现场见闻》,如果您对河北非遗展演交流会现场见闻感兴趣,请往下看。
1月15日,“红红火火过大年”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交流会在省会河北大戏院举行。武强木版年画、蔚县剪纸、藁城宫灯、安新白洋淀芦苇画、沧州黄骅面花模子、藁城西辛庄吹糖人……来自全省各地30多项与春节习俗相关的传统技艺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竞相献技,让成千上万省会群众亲身参与其中,享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前体验传统中国年喜庆热闹的燕赵民间习俗。
刻画传统记忆
每一个展台前都人头攒动,观众们对每一项传统技艺都颇感兴趣,不时有群众好奇地询问,不少人举着相机拍个不停。观众不仅能够近距离欣赏并亲手体验这些来自民间的绝技绝活儿,还可以在现场采购到往年在市场上难得一见的各种传统年俗用品。
在安新白洋淀芦苇画的展台前,芦苇画创始人杨丙军的作品让不少观众咂舌,看着一幅幅曾在上海世博会上亮相的精美作品,人们难以相信这些全都是用芦苇做成的。“这些芦苇画的不同色泽,有的是巧妙利用芦苇天然的颜色,更多的则是用火烤出来的。”听完介绍,周围的观众不禁感慨道,“这么细微的颜色变化,这么层次分明的色泽得需要多么高超的技术呀!”“我要个大马!”“我要个小兔子!”……藁城西辛庄吹糖人艺术项目传承人马青旺的展台被孩子们团团围住。只见马青旺信手捏起一块糖稀,轻轻揉匀后,边吹边捏不到一分钟,栩栩如生的生肖糖人就做成了。马青旺还现场表演了背手吹公鸡的绝活儿,引得观众阵阵惊叹。
在沧州黄骅面花模子的展台前,人们被各式各样、惟妙惟肖的面花所吸引。来自省会的张女士一口气买了三个面花模子,她边挑边说道:“这东西平时很难见到,买回去做个面花,孩子肯定喜欢。”
当晚,一场汇聚全省20多个非遗项目的大型非遗专场演出更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欢迎,可容纳一千余人的河北大戏院座无虚席,演出开始后仍有不少观众入场,观众席两侧及过道上都站满了人。演出过程中,清新质朴的民歌联唱、粗犷奔放的井陉拉花、红火热烈的吹歌联奏、惊险刺激的吴桥杂技等精彩节目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观众们一起和节而舞,陶醉在传统中国年的民间记忆中。
回归民间不断创新
看到有这么多人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廊坊第什里风筝传承人赵燕强高兴地说:“近几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增多了,我们也更有动力了。”参加此次展演交流会的众多非遗项目传承人纷纷表示,很珍惜这种向公众近距离展示民间绝活儿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才有希望。
省非遗文化保护中心负责人杜云生表示,以后这种全省范围内的非遗展演活动将成为一种常态,民间文化来自民间,还要回归到民间大众中去,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活态文化。
笔者发现展演交流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30多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也进行着不断创新。比如马青旺介绍说,他之前吹的糖人都是不上颜色的,“我受到吹画的启发,想到把颜色点在糖人上,然后用力吹散出形状,这样做出来的糖人比以前效果好多了,也更漂亮了。”
蔚县剪纸大师高佃亮向笔者展示了他最新原创作品《玉兔迎春》,他将北京地区的泥塑艺术形象“兔儿爷”引入蔚县剪纸艺术中,九只玉兔形象各不相同,都是最新创作,令人耳目一新,动感十足。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河北师范大学教授魏力群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因为它们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经历着变迁。适当的创新能够让传统民间艺术不至于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失去它应有的生命力,反而如老酒一般历久弥香。”
好了,关于“糖人”河北非遗展演交流会现场见闻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