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达芬奇现象”背后的品牌意识缺失》,如果您对“达芬奇现象”背后的品牌意识缺失感兴趣,请往下看。
近日,杭州市民魏某状告达芬奇公司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一案胜诉,获赔323万余元,这也是国内消费者状告达芬奇公司首次获胜。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法院经过两次开庭审理后认为,达芬奇公司在与消费者缔约过程中,对产品材质和品牌进行了虚假、夸大宣传从而误导了消费者,消费者在被告处购买家具,也是基于达芬奇公司高端品牌形象,因此被判赔返还323万余元货款。达芬奇方面则认为其销售的所有卡布丽缇家具均在意大利制造,并原装进口至中国,在法庭上坚称没有造假,否认误导消费者。
距达芬奇家具“造假门”爆发已近一年之久,原产地在哪似乎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消费者的权益该如何维护。达芬奇公司之所以在诸多不利证据面前,决不认错,最重要一点,恐怕就是他们手里捏着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即对“进口”语义的理解。产品由意大利生产,销往中国,这是原汁原味的进口;跨国企业在中国设立工厂,产品出口之后再进来,这也被达芬奇解释为“进口”。这就难怪达芬奇公司自称“是亚洲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家居、室内装饰用品零售和代理商之一”;介绍代理的家具品牌时,用的是全球顶尖等字眼。
但法律人士认为,达芬奇家居所提出的其仅为销售与代理商,保税区“一日游”交易模式不违背中国法律,对中国消费者实质有益等相关辩解缺乏说服力。
事实上,“贴牌”生产不仅是家具行业的“潜规则”,在地板、厨具、瓷砖等建材行业也并非鲜见。不论是否具有正统的“洋血统”,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只给自己取一个让人似懂非懂的洋名,沾上一层“洋味”,土鸡立马变凤凰,身价更是成倍成倍地往上翻。如此“挟洋人以销天下”的“达芬奇现象”近年来可谓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成为众多行业的潜规则,服装、地板、音响、热水器等产品都曾被媒体曝过光,如号称意大利进口的“吉诺·里兹”服装,虚报德国总部的“欧典”地板,自称丹麦品牌的“香武仕”音响,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达芬奇现象”让消费者不能不质疑国内市场和企业家的道德底线。这些年来,我们看惯了身边有那么多的人通过造假起家。假冒仿制的山寨货之所以日趋横行,折射出的是我们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缺位。达芬奇家具之所以能够“出口转内销”,这与某些市场监管部门“形同虚设”,没有起到为老百姓放心消费把关的作用不无关联。现在即使作“假”者天机泄露了,也未能为消费者挽回损失。主管部门的责任缺失,让造假者有机可乘。长此以往,其结果必然是,真货不敢再真了,假货更加流行了。
不言而喻,“中国制造”应当走向“中国创造”已成共识,但走向“中国创造”就要鼓励企业做品牌,因为只有品牌才能带来更多的附加值。有意打造高端品牌的达芬奇家具显然是选对了方向走错了路。在达芬奇造假事件中,对于其以次充好和不实宣传的违规行为,给予应有的谴责与处罚是理所当然的,而达芬奇故意对其产品标志不规范,没有标明出产地和材质的做法,则反映其对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漠视和企业品牌经营的理念缺失。好的企业品牌需要有品牌意识的传承,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这又让很多企业家望而却步,当长久的战略变得模糊不清时,假若假冒伪劣的利润太丰厚,昧着良心挣钱变得更容易更快,很多人就只顾眼前利益。应该说,做品牌需要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不能让真心做品牌的企业孤军奋战。只有当法律打击假冒伪劣决不手软,所有的消费者都能自觉维护品牌和知识产权的时候,“达芬奇现象”就会寿终正寝。(吴学安)
(编辑:朱杉杉)
好了,关于“达芬奇”“达芬奇现象”背后的品牌意识缺失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