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杭州高新区:服务上“云”助创新 “亿元”四川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激励企业自主创新 “冠县”山东冠县排查暑期文化市场 “用户”抖音4月永久封禁严重侵权用户近3.9万个 “外观设计”失效外观设计专利能否受到保护? “电子书”盛大文学柳强:呼吁出版社释放更多畅销书版权 “青岛”青岛:中德生态园将设知识产权仲裁院 “编剧”电影编剧二次获酬为何难?作坊化成顽疾 “案例”重庆:专利保护多用本地案例当教材 “运动员”李娜中文域名将与“中超”拍卖 “辉瑞”外资药企备战“专利到期” “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将迎黄金十年 “中国”文化产业基金助“好声音”变身好生意? “沈阳市”沈阳再添12个“中国驰名商标” “融资”战疫·创新|宁波三举措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知识产权”各地严打专利侵权 “微创”微创新大作为 “生物”生物打印将“印”出器官移植新篇章 “亚洲”中国原创动漫阿狸获亚洲授权业奖 “区块”区块链能否推动知识产权领域新变革? “技术创新”工业技术创新存在四个“短板”? “百分点”今年前5月我国软件业出口141亿美元 “商标”宗庆后:扶持民族品牌、制止恶意抢注商标 “宁德市”自主创新平台搭建宁德市经济“转”出新天地 “商标”山东出台商标战略奖励办法 “作品”中国版权保护中心首创作品保管服务 “光纤”南昌破获网络销售假冒光纤模块案 “微软”微软确认将放弃IE品牌为新版浏览器取名 “数据”软件著作权登记:“精准”比“量大”更重要 “芬兰”中芬专利转化国际交流会在京举办 “电梯”电梯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大有作为 “飘飘”香飘飘:一年3亿杯,香飘品牌路 “条约”《北京条约》开启视听表演保护新时代 “知识产权”广东探索“自贸”知识产权工作新路径 “著作权法”版权局官员谈《著作权法》草案:权利人很受益 “传统”山东组建专家库助力非遗保护 “版权”版权向左,技术向右 “大众”网友评论首次被认定为作品享有著作权 “小龙虾”品一品,小龙虾里的“专利味道” “三星”外媒:中国摆脱抄袭形象通信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环县”环县皮影道乡情 “济南市”济南重工质押驰名商标专用权融资2000万元 “专利申请”2015年中国推动全球专利申请量创新高 “开放型”陈德铭: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加强保护 “互联网安全”首届互联网安全领袖峰会将办 “播放机”央视告开博尔等两公司“侵犯版权”索赔百万 “电视剧”《钱多多嫁人记》:门户剧试水,前途可期 “商标”图们培育特色民族文字商标 “玉米”南阳培育出高产玉米新品种 “贷款”昆山工商:创新指导商标质押贷款

“滨江”杭州高新区:服务上“云”助创新

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开创新局面》,如果您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开创新局面感兴趣,请往下看。

中国与世界,并肩在路上。

这是国人绘制的全球科技合作新地图。从2001年至今,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已启动实施了11年,这一纸蓝图铺开,自此耕耘不辍,在多项国际科技合作中——人类基因组计划、国际热核实验堆计划、全球对地测系统、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欧盟“伽利略”计划……无不有黑发黄肤的身影参与其中。

科技外交:一马当先,处于我国外交战线的前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价值链快速分解,人们的创新活动日益连成整体,也让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相互合作。

“十一五”期间,中国科技外交进入重要发展阶段,气候变化、能源环保、粮食安全、重大疾病防控、国际标准制定等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的全球性挑战,日益成为外交领域的重要议题。科技外交已处于我国外交战线的前沿。

在国家层面,中美科技合作已成为两国关系的支柱之一。“中美创新对话”打造了中美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对话平台,在稳定双边关系和增信释疑上作出贡献;2009年11月,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CERC)成立,这是两国政府首次共同制订联合研究计划和共同出资支持产学研合作。

温家宝总理亲自宣布启动的“中非科技伙伴计划”,将中国对非洲传统意义上的援助和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至2011年5月,中美再次举行第三轮战略与经济对话,双方同意在科技创新等领域加强合作;6月,中德决定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扩大在新能源、节能环保、能效领域合作——实际上,自欧盟框架计划向我国科学家开放以来,截至2011年11月份,我国共参与了框架计划583个项目的合作;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是科技合作。

科技外交、包括科技援外,方式在不断创新中。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高新区、国家实验室、完善科研体系,以及举办国际培训班、开展联合研发项目、设立合作示范区……

2008年11月,一项《关于非洲环境技术与机制合作谅解备忘录》由科技部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签署,启动非洲水处理和环境监测若干重点项目;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南非数据接收站建设项目建成,使卫星数据在非洲得以免费共享,并广泛用于非洲农业估产、减灾和环境监测等方面,成为南南合作的典范……

平等合作:“以我为主”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开创新局面

“题目要共同出,解题要相互补充,出资要对等,人员要互派。”这是当前我们在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展的科技项目中,所要求进行的实质性合作。

这也是“以我为主”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开创的新局面。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以需求为导向、主动与世界一流科研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的跨越。

2011年5月搭乘奋进号升空的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AMS)探测器,这个由诺奖得主丁肇中领导的大型国际合作科学实验项目,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7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个研究机构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承担了AMS磁体主结构和AMS-02电磁量能器结构的研制工作,在产品设计、强度分析、生产装配等方面进行了多项技术攻关。

鼎鼎大名的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也是迄今我国以平等身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由中、日、俄、美等30多个世界主要核国家和科技强国共同参与,我国承担首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部件——ITER导体已批量生产;而且,我国是在这方面达到100%国产化率的两个国家之一。

2005年成立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地球观测组织(GEO)。其目前已有85个成员国和欧盟、61个参加组织、7个观察员,我国是创始国之一,也是联合主席国和执委会成员。我国还先后向亚太地区的17个发展中国家捐赠FENGYUNCast卫星数据接收设备并举办培训,在亚太地区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一大批涉及民生、经济发展的项目近年来在国内顺利实施,一些重点领域解决了产业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是我们国际科技合作的新局面。

互利共赢:多模式、多层次的合作方兴未艾

近10年来,较为完整的以政府间合作框架为主体的多元化合作正在展开,其强调平等,内涵更深,涉足更广,形式也更为多样。

其中,包括大型国际合作项目——譬如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该项目取得的研究成果证实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理论,极大推动了地球科学的革命。我国自加入ODp(IODp前身)以来,一直是国际大洋钻探领域的活跃成员。

也包括国内各地方的龙头企业——譬如新奥集团,一家来自中国廊坊的民营企业,靠着把人才“引进来”、让技术“走出去”,靠着将企业战略与国家科技合作战略相融合,屡屡站在国际科技合作的舞台上发出“中国好声音”,终于让美国百年能源企业主动抛来橄榄枝,海外技术合作如同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创造了一个中国企业谋求转型升级和国际科技合作的样本。

还包括民间科技合作交流——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学术组织、企业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流动着更为活跃、空间也更广大的科技合作。这些民间的互动交流带来了理念上的沟通和合作模式的变化,如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会与中方讨论的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合作,将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积极的贡献。

多模式、多层次的合作,方兴未艾。10年来,我国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科技创新之路披荆斩棘。而十年走过,我们坚握科技创新的命脉于手,偕同国际伙伴们,拾阶而上。

■社会效益

绘制一纸全球科技合作新蓝图

十年来,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我国国际科技合作广度和层次的不断提升,产生的社会效益也日渐显著。

合作机制、模式不断创新,助推关键技术跨越式发展

我国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不断创新,实现了国际科技合作方式从“一般性的人员交流和项目合作”向“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战略转变。截至目前,共建成9个国家国际创新园、55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58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我国还与多个国家联合成立了联合研究机构和产业化示范基地,设立了多项联合研究基金。人员和项目的合作往往会随着人员变迁或是项目完成而结束,而基地建设则能够实现实体间、机构性的合作,具有很好的延续性,能够更紧密地结合项目、人力以及双方的研发资源。

通过用好国际科技合作这一“助推器”,我国增强了统筹国际国内科技资源的能力,在一些领域实现了关键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由科技部倡议成立并给予大力支持的中国—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院,以打造“哑铃型”国际科技合作模式为出发点,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乌克兰巴顿焊接研究所一流的焊接技术和科研团队引进来,为我国的现代制造业提供先进焊接技术和优质综合服务。这是首个中外科研机构间以共建平台方式带动技术嫁接和人才引进的创新合作典范。

科技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实力的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与话语权也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亮相国际组织,在国际组织中的高端任职不断增多。

目前中国科学院有200多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中国科协推荐了317名中国科学家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任职,其中主席17人,副主席30人,担任执委或具有决策职务的110人。中国科学家还担任了地球观测组织联合主席、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主席、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主席、国际空间研究委员会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积极参与并倡导多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合作,为解决全球性挑战做出应有贡献。我国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中承担约10%的制造任务,成为ITER组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员。深入参与国际反质子与离子研究装置(FAIR)和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大科学工程,以及全球对地观测、国际综合大洋钻探、国际千人基因组和人类蛋白质组等计划。

科技援外成就显著,大国形象有力提升

十年间,科技援外在国家总体外交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为服务外交大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科技援外帮助发展中国家开展科技能力建设,能够提升其自身的科技水平。十年中,我国共举办了310个科技援外培训班,来自发展中国家的5700多人参加了培训,其中很多人成为所在国科技高官、领军科学家和科研骨干,在本国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倡议,科技部已于2012年9月启动“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该计划旨在推动我与东南亚国家科技合作,加强和完善科技能力建设,分享中国科技发展的经验和成果,发挥科技在促进东南亚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人才凝聚作用显著,培养、引进大批国际化人才

通过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我国加大了对高层次领军人才及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大对中外合作或国际化研究院所等的支持力度。多个中央部门相继出台了“长江学者”“百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家友谊奖、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奖等奖项的设立,鼓励和吸引了更多国际同行积极参与中国的国际科技合作。

合作范围不断拓展,合作格局不断提升

双边科技合作硕果累累。胡锦涛主席在第14届中美科技联委会结束后发来的贺信中指出:科技合作已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中美创新对话”也已成为中美两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对话平台,为稳定双边关系和增信释疑做出了积极贡献。中美两国政府共同出资1.5亿美元建立的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吸引了两国近100家企业、大学和实验室积极参与,得到中美两国领导人的高度肯定。下一步,中美还将在农业合作方面建立一个旗舰计划。而自欧盟框架计划向我国科学家开放以来,我国共参与了框架计划四百多个项目的合作。中德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其中明确提出支持设立“中德替代动力平台”,加强电动汽车领域合作。中俄科技合作也成为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支柱之一。

多边科技合作亮点纷呈。在G20全球清洁能源部长会议机制下,我国牵头提出了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合作的倡议,在上海率先建立了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区。上合组织是欧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建设性机制之一,2010年我国成功地举办了上合组织首届科技部长会议,正式建立了框架内的多边科技合作机制。

民间科技合作交流活跃、空间广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学术组织、企业以及科学家个人之间的交流都很活跃。民间广泛的交流带来了理念上的沟通和合作模式的变化。如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比尔·盖茨基金会正与中方探讨农业科技和生物技术合作,这将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积极贡献。

■未来展望

持续在开放中创新坚持在合作中共赢

“十二五”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抓住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下促进自主创新,我国必须以全球视野推进国家创新能力建设,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国际科技合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全面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在开放环境下推动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的战略部署,按照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在开放中创新,在合作中共赢,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对国家科技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不断扩大我国科技对外影响力,在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和提高合作成效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外交工作大局做出积极贡献。

■延伸阅读

LHC大型强子对撞机

LHC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其位于日内瓦附近、瑞士和法国交界地区地下100米深处的环形隧道内,隧道总长约27公里,隧道内安放了四个探测器,即紧凑缪子线圈(CMS)、超环面仪器(ATLAS)、底夸克探测器(LHCb)和大型离子对撞机(ALICE)。其于2008年8月建成,2010年3月首次对撞成功。2012年7月,欧核中心宣称发现与“上帝粒子”特性高度吻合的新粒子。

中国参与了所有四个探测器的建造和实验。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联合资助下,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国内单位与国外合作伙伴开展了有效合作,为LHC的设计和建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是一项研究基本粒子物理的高能物理实验项目,对了解微观基本粒子的性质和宏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其由中国、美国、俄罗斯、捷克、中国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六个国家和地区提供经费和科研人员支持,是目前中美两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合作项目。

诸多技术创新点保证了该项目是目前国际上所有方案中设计精度最高、且最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测到sin22q13不为零的实验。2010年11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召集了名为“大亚湾时代的中微子物理”研讨会,盛赞中微子测量自大亚湾实验开始从“发现时代”走向“精确测量时代”。作为大型基础科研项目,其对促进我国多个技术领域和基础研究领域的技术创新及人才培养等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ITER计划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大科学工程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之一,也是迄今我国以平等身份参加的规模最大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其由中、日、俄、美等三十多个世界主要核国家和科技强国共同参与。

我国已与ITER组织签订5个采购安排协议,批准32个研究项目。严格按照国际惯例履行承诺和义务,实现了项目管理上的创新、多边和双边合作及协同上的创新,以及国内协调合作上的创新。

中美创新对话

为积极应对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对我自主创新政策的关切,根据两国元首特别代表在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达成的共识,双方在中美科技联委会框架下成立中美创新对话机制,创新对话成果纳入战略与经济对话的成果文件。这是中美两国第一个由政府多部门高级别官员和企业界、学术界代表共同参加的对话机制。自2010年10月启动以来,中美创新对话已成功举办三次。

中美创新对话为稳定双边关系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两国领导人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创新对话对增进理解、扩大共识、从对话走向合作发挥了巨大推动作用,促进了中美科技创新合作,已成为两国商讨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非科技伙伴计划

作为中国政府在未来三年推进中非合作的八项举措之一,经温家宝总理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倡议,科技部启动了“中非科技伙伴计划”。该计划旨在帮助非洲国家开展科技能力建设,增强科技自生能力,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在该计划框架下,主要开展了联合研究、技术示范、科技政策规划、科技培训、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科研设备捐赠等合作内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记者张梦然张巍巍)

(编辑:朱杉杉)

好了,关于“科技合作”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开创新局面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