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科技救灾安芦山地震》,如果您对科技救灾安芦山地震感兴趣,请往下看。
汶川大地震的剧痛刚刚平复,地震再度袭向四川雅安。一名昵称为“meaningless_批话多”的网友在4月20日早间8点8分发布微博称,“我以为我要死了!震中肯定在芦山县!我家房子已垮!”
这条微博是来自震区最早的消息。随后,官方消息传出:4月20日早上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程度震感强烈。地震芦山县及周边地区通信、电力一度大面积中断。
几十分钟后,她再度在微博上发声:“还在摇!很多人被砸伤,全县房子已毁。天灾!很多亲戚联系不上,电话不通,生命脆弱。”
4月20日当天,她通过微博向外发布13条信息报告自己家附近震后情况。其中,在10点前发布了8条微博,这些微博的文字及图片信息几乎成为雅安地震发生两小时后外界能够获得的为数不多的信息之一。
回想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那时社交媒体在中国尚未兴起,人们更多的依靠互联网、电视和广播。从汶川到雅安地震,五年之间,基于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平台的救助力量汶川地震中还无法想象,而如今成为抗震救灾的新生力量,值得称道。
地震发生后,科技企业旋即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担当。通讯运营商第一时间挺进灾区抢修通信线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第一时间捐款捐物,并通过自身拥有的科技手段助力救灾。
在嘉许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比如互联网企业寻人平台不同步,信息芜杂无法甄别导致效率低下。社交媒体的两面性开始逐渐显露。信息的开放和互通多依赖单个公司的自觉性而缺乏统筹协同,互联网公司基于救灾的协调机制以及开放平台或组织的建设成为人们下一个需要努力的方向。
移动互联网和手机催生新救援途径
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手机用户数达到6.4亿。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1亿。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第二年,工信部于2009年发放3G牌照,才有了基于3G制式的智能手机,到目前,智能手机用户正朝着5亿的数字迈进。此前,在中国,基于2.5G的智能手机用户在2008年刚刚达到5000万。
毋庸置疑,智能手机用户5年10倍的增长,见证了3G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也催生出一批以社交应用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与电话和短信等点对点发布方式不同,社交网络的点对面以及多次传播的特性使资讯的公布、分享效率更高,覆盖面更广。
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发生时,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价值已开始凸显,在通信网络陷入拥堵时,微博、SNS、智能手机应用软件等都被充分利用用以寻人救灾。此次四川雅安地震中,社交媒体成为外界了解地震消息的重要途径,也成为民众自发维护救灾秩序和舆论监督救灾工作的途径。
五年间信息发布优先权出现倒置,主流媒体让位于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与汶川大地震时通信运营商选择通过电视、网络门户、垂直媒体等播报抢修进展相比,此次运营商和设备企业都用微博第一时间通报进展,速度优于电视台和门户,甚至电视和门户的信息也来自于微博。
在官方媒体无法第一时间获得信息或者经验时,微博用户自发呼吁救灾中的注意事项,比如避让主要交通要道。用户还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发布地震后的自救措施、地震的救援事项供其他用户参考。因为经历过汶川、玉树等大地震,人们的经验更足,应对地震灾害更为冷静。
与此同时,在微信上,一批微信公众账号陆续开启。“芦山地震救助账号”发布四川雅安芦山震区的最新状况、救援信息、寻人和报平安资讯。四川雅安市宣传部也开启“四川雅安”作为地震信息的官方发布平台。四川卫视雅安热线、央视评论这些公众账号与四川卫视、央视新闻频道等实现信息联动,全天滚动播报消息救灾寻人。
数据的价值更加凸显。地震发生后,电话无法拨通,但有多位网友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通过微信报平安和互通信息。“微信群里,各种信息互通,包括机场信息、地震的确认信息、各地的信息。”一位网友在地震发生后要出发去成都的说。
科技企业各自为战统筹缺位
在称赞科技企业创新的同时,两天之间,互联网企业也逐渐爆出在信息的互通上的问题。
在寻人平台上,谷歌(微博)基于已有的Findperson功能,率先推出寻人服务。百度、360、搜狐相继上线寻人功能。但由于各方数据不协同,信息良莠不齐,真正能通过这些平台寻找到亲人的少之又少。
4月21日上午,周鸿袆坦陈,由于经验不足,360寻人平台还做得不理想、不完善,随后,他呼吁,各互联网企业应放下恩怨和纠葛,建议360、百度、搜狐等公司派出工作小组,一起工作,争取各寻人平台尽快实现数据共享,并最大可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我希望这成为互联网公司面对自然灾害的常规化协调沟通机制。”周鸿祎(微博)说。
对于周鸿祎倡导的开放,搜狗CEO王小川做出回应称,搜狗已经和搜狐打通了寻人数据,发挥搜索和媒体的各自优势,希望百度和360加入。新浪微博也表示,微博开放平台已放开调用四川数据调用。
这样的动作值得称赞,但还是靠互联网公司的自觉。从目前的情势看,目前科技企业的赈灾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各自动用自己的商业价值和科技手段进行救灾,科技企业界没有类似科技开放社区或者组织介入,各企业之间缺乏统筹和协同,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和效率低下。
一位互联网公司的人士表示,科技开放社区或者组织最大意义是成为一个平台,更高效整合资源,简化公益实现价值的流程,避免损耗,提升救灾效率。
问题是,由于互联网公司近几年大战频频,彼此多有成见,很难自觉主动地建立这样的机构。除此之外,谁适合担当这样的角色?
“最好是有公信力的组织,可以是政府,政府可以通过整合各种科技手段建立科技开放组织,但需要将整合过程透明化,否则会重蹈红十字会信用缺失的覆辙。”一位人士这样建议。
IT企业的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从救灾回到产业本身。5年间,先是汶川地震,今年又是雅安地震。四川饱受重创。对IT企业而言,这五年却是“西进”策略最为激进的五年,西部硅谷的聚集效应也逐渐显现。
地质灾害频发,是否会影响这些今后在四川的投资和日常运作?
很多企业的答案是不会。联想官方明确表示,不会对未来在西部的投资和发展造成影响。
过去几年间,成都、重庆等区位优势以及科技人才、人居环境、市场空间、交通物流等条件,加上重庆两路寸滩保税区的成立,优惠的税收减免和便利的报关手续,相继吸引了英特尔、戴尔、联想、富士康、仁宝、惠普、日月光等IT巨头入驻。
以英特尔为例,2003年,选择投资成都建设芯片测试封装厂。英特尔官方当时表示,这是对上海、苏州、深圳、西安、成都等城市进行长达两年的考察和比较后作出的最终选择。
汶川地震发生,似乎并没有影响英特尔在成都的投资。2009年2月,英特尔把上海的生产工厂搬到成都,累计在成都投资达到6亿美元。
在汶川地震发生时,英特尔、微软、摩托罗拉、阿尔卡特、中芯国际、IBM等IT企业在成都、重庆的分公司,仅有极少数的员工轻微受伤,部分公司厂房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轻微损坏,大多数企业均在5天内恢复正常办公。
地震灾害对IT企业的影响有多大?
据了解,目前所有发生的地震中,只有2011年发生的日本大地震对IT企业造成了重大影响。索尼、东芝、尼康等在内的日本主要IT企业均受到地震影响,旗下主要工厂一度处于关闭或者停运的状态。因为这些企业掌控着原材料、电子元器件等供应,此次地震也波及到全球整个IT产业。
英特尔的一位员工透露,在考虑在哪个地方投资建厂时会考虑地震的因素,但也需要同其他条件做些权衡。
“比如美国旧金山同样是经常爆发地震的城市,但是英特尔选择其作为总部所在地。但英特尔不会在日本建设工厂,因为日本是多震的城市。”他强调,有震和多震非常不同。(腾讯科技)
相关阅读:
防震减灾呼唤更多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知识产权报
突发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后,在大救援中,高科技装备及技术应用成为抗震救援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医疗、通信、生命探测仪、无人机、卫星遥感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再次发挥了作用,挽救了许多宝贵的生命。在随之而来的灾后重建工作中,高科技也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分秒必争高科技驰援玉树救灾
4月14日7时49分40秒,青海玉树发生里氏7.1级地震,灾情严重,当地交通、电力、通信基本中断。
4月14日12时40分,武警总医院启动应急机制,由武警总医院30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医疗队迅速集结,携带了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救援装备,其中救援智能决策系统能自动生成电子预案,实现了人员配备、医疗及药品配备的科学化和程序化;还携带了高科技医疗器械箱,装备有减震、防水、信号识别和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救援队还可随时通过海事卫星进行危重伤员的远程会诊。
4月16日21时50分。“我们刚刚用生命探测仪探测到下面有微弱的生命迹象,现在30多名矿山救护队员正努力施救!”四川省安监局调度中心的一台电视大屏幕上显示着四川省矿山救护总队队员在玉树民族综合职业学校女生宿舍楼的废墟上奋力救援的画面。这些画面是由一台由陆路运至青海的“动中通”卫星通信车传回的,它能够通过卫星信号,将救援现场的第一手资料传回四川省安监局和国家安监总局,实现三地联动,实时指挥,可以极大地提高救援效率。
4月17日22时许。奔赴灾区的第二炮兵总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携带的“远程影像诊断系统”正在紧张地调试着。这套系统利用3G网络技术,可以将远在千里之外的伤员病情影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输到北京,从而得到专家诊断。10分钟后,刚刚从玉树地震灾区搜救出来的藏族伤员挲多的病情影像清晰地传送到第二炮兵总医院远程影像会诊中心,几名专家立即进行会诊。又过了10多分钟,病情诊断、治疗建议传回到西宁,现场医护人员按照专家的意见,马上对挲多展开救治。短短1个小时之内,共有50例玉树地震重伤员的病情通过“远程医学影像会诊系统”得到北京14家大医院300多名专家的会诊。
防震减灾呼唤自主知识产权技术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20世纪以来我国地震死亡总人数约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2/5,20世纪后半叶以来我国地震死亡人数约占同期我国所有自然灾害死亡总人数的1/2。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地震对社会发展和公共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加严重。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成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和必由之路。
我们能否依靠科技手段准确及时地预测地震?一场大地震之后,我们对灾情的预估和评估能否更及时和准确?在通信遭到破坏后,我们能否有应急通讯,在第一时间掌握一线的真实信息,让救援力量的组织和判断更加及时高效和准确?实践已经证明,做到这一切不仅需要快速的联动反应,更需要高科技的支撑。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防震减灾能力还落后于发达国家,主要体现在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上。地震科学技术涵盖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响应与处置技术、地震科技服务等诸多领域。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检索系统中,截至记者发稿时,以“地震”为关键词在摘要中检索,得到获权发明专利1625件,获权实用新型专利1632件;以“地震,预测”为关键词在摘要中检索,得到获权发明专利11件,获权实用新型专利8件。据中国地震局网站信息,截至2010年1月,全国地震系统共拥有获权专利30件,其中发明专利3件。
一份来自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的《国内外地震预警专利研发概况分析》显示,1987年至2007年间,作为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对地震预报预警相关技术的研究成果并不多,但在1990年左右、1996年至1999年间以及2005年以后曾经形成了3次小的研究高潮。从专利申请人来看,国内地震预警研究主要以个人为主,企事业单位投入较少。以个人为主的申请人由于缺乏大资金的投入,无法对产业进行垂直整合,其研究仅能体现在某一领域,国内尚没有申请人在地震预报预警技术方面占据优势。从申请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地震或声学的勘探或探测技术,包括相关方法和设备,这一点与该领域国外申请较为相符。
《国家地震科学技术发展纲要(2007-2020年)》指出,由于起步较晚,我国地震应急救援的关键技术研发和相关基础研究极其薄弱,灾情快速获取、震害快速评估、救灾指挥决策和相关的地震应急平台建设难以满足地震应急救援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国地震科学技术工作目前依赖国外技术和产品的局面尚未完全改变,一些原有的技术优势近年来有逐渐弱化的趋势,在国际地震仪器和产品市场中,除少数仪器外,我国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观测技术和仪器仪表方面的原创性成果不多。因此,加快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防震减灾工作中各个环节的科技含量,是提高我国防震减灾能力的迫切需求。防震减灾重任,呼唤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学技术及装备,呼唤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记者汪玮玮)
地震何时能“未震先知”?
新华社
雅安地震的“突袭”,给灾区带来的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面对一次次灾难,人们多么希望我们对地震能够“未震先知”、提前预警,以挽救逝去的生命。
地震预报是造福人类的事业,异常辛苦。不过,地震预报也是公认的世界难题。从世界经验看,人类可以实现对地震的长期预测,但短期的“临震预测”难度很大;从全世界看,成功的案例也很少。
我国管理全国地震工作的是国家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官网信息显示,其工作主要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和地震科研等。目前,中国地震局在职职工12200多人,其中有地震监测预报人员约6000人。
众所周知,早在东汉年间,张衡就创造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定向检测地震的青铜地动仪。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地震预报进展怎么样?
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我国地震部门提早两个半小时作出了准确预报,政府部门及时采取防范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这次预报成功,让全球为之赞叹。
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多次大地震曾造成巨大的财产生命损失,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惨痛的记忆。地震预报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可小觑。需要指出的是,民间机构对外公开发布地震预报信息是违法的。我们期待地震科技人员再接再厉,力争在地震预测预报上有所突破,造福于世。(记者叶锋)
防震专家呼吁推广地震预警系统称不能再等
中国青年报
“我们在第一时间发出了地震预警,但雅安市还没有安装预警系统。雅安如果有,肯定能大大减少伤亡。”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所长王暾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说。
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不少网友第一时间质疑“地震局没有预警、无所作为”。实际上,汶川地震以来,防震减灾的研究机构已经取得巨大成果,但亟待引起政府、社会的进一步重视。
“什么也不知道、就骂中国专家没做事的人,去看看‘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的微博吧!”有网友说。
几乎与芦山地震发生同时,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已经在计算机网络、手机客户端、专用预警接收服务器、电视台、微博等平台上都同步发出了地震预警。
“从震中地下发出地震波开始计算,到普通人看到预警信息,仅用5秒。”王暾说。
短短5秒之内,预警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王暾详解:“此次震源深度13千米。从地下震源发出地震波开始,我们的监控台站监控到地震波,立刻向雅安地震局的服务器发出信息,再传导到研究所的终端服务器,电脑进行分析之后,向已沟通的平台直接发出预警。”
这5秒之后,和研究所服务器联通的汶川、北川县电视台,自动打出了地震预警滚动字幕。“预警是全自动的,不会因为通过人力沟通损耗时间。”
“预警是同一时间向所有终端发出的,根据地点远近,所收获的预警时间有所不同。比如这次雅安接到预警的人就能赢得5秒有效躲避时间,成都就赢得了28秒。”王暾说。
但王暾坦言,目前最迫在眉睫的问题是,接收预警的范围太小。
目前,这一预警系统的受众仅有汶川县、北川县在内的30多万人。研究所网站上,能免费下载预警系统在pC电脑、安卓手机客户端,但自愿报名参与体验预警的志愿者目前还只有数千名。包括此次地震中心的雅安市,也没有安装这个预警系统。
王暾说,一旦安装,伤亡的减少“肯定是显著的”。根据《西北地震学报》2002年公布的数据,争取到3秒预警时间,伤亡减少14%;预警时间10秒,伤亡减少39%;如果预警时间有20秒,伤亡能减少63%。
“有了预警系统后,预警时间增加了,判断决策时间减少了,避险时间大大增加。举例来说,汶川地震发生时,青川所在地的预警时间有50秒以上,减去人员反应时间和房屋倒塌时间,青川所在地的人可以获得超过40秒的避险时间。”
目前,日本、墨西哥等国已建成面向公众的地震预警系统。我国这一预警系统的误报率明显优于日本系统同类指标。此外,该系统还可具备烈度速报功能。
但令人诧异的是,这个系统的诞生得益于科技部的支持,预警能力也已被实践检验,竟然在地方迟迟无法推开。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王暾对此表示无奈:“因为这个系统并非强制性安装,每一家单位,都要我们研究所去跑、去沟通。有的地方政府对此也不够重视。”
王暾强烈呼吁:“有关部门真的不能再等了!”
“现在我们的发布渠道都是畅通的,但关注到的人不多。建议有关部门尽快扩大预警系统的接收人群。不要等到震灾发生了才重视。”
微博在地震预警中的强大传播力,也亟待重视。“我们进一步扩大了地震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使普通民众又多了一种方式及时获知地震信息。随着地震预警区域逐步扩大、微博用户增加,微博地震预警在技术上已经成为现实。”王暾说。目前他们的微博已拥有20多万粉丝。
也有网友质疑:几十秒的预警是否太短?还能不能更早预警?
对此,王暾解释,地震预报是指“地震发生前发布的地震警示”,分为长期、中长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临震预报尚无任何国家能够准确进行。”而地震预警是指地震已经在震中发生,但震灾区尚未感到破坏性地震波时,震灾区收到对即将到来的破坏性地震波的警告信号,“可靠性高”。
(编辑:秦韵)
好了,关于“雅安”科技救灾安芦山地震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