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创新助稀土产业“弯道超车”》,如果您对创新助稀土产业“弯道超车”感兴趣,请往下看。
素有“工业黄金”之称的稀土,应用范围非常广阔,从手机电脑显示屏,到高性能蓄电池,再到航空航天材料……无不需要稀土元素。如何增强稀土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近年来,包头稀土研究院(下称稀土院)在高价值专利培育、专利技术转让、股权激励制度建设等方面探索出一条从专利到产品、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发展的创新之路。其在稀土选矿、环境保护等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原创性科研成果,技术的成功转化落地,大大提升了稀土产业国际竞争力。
培育专利,稀土加工高质化
前不久,稀土院拥有的2件核心专利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的高价值专利项目,这背后承载了研发人员多年的科研心血。据了解,现有的混合稀土精矿分解工艺主要采用浓硫酸高温焙烧分解工艺,存在氟、磷资源利用率低下,稀土资源提取不彻底,冶炼能耗偏高等问题。
2018年,该院技术人员将以往以提取稀土为目标的矿物冶炼思路变为以提取氟、磷资源为目标的稀土综合回收矿物冶炼新理念。
“该技术分解温度在140℃以下,无多余硫酸的损耗,显著降低工艺能耗,有效降低了后端尾气处理成本,减少了尾气排放量。”稀土院研发团队负责人崔建国介绍。这种处理方法解决了浓硫酸与稀土矿物焙烧设备结圈和尾气治理等技术难题,实现了硫酸溶液循环利用,且对各类矿物适应性极强。该技术可用于分解包头混合型稀土精矿等二次稀土资源。
稀土院拥有的这两件高价值专利中的“含氟的稀土矿物颗粒的处理方法”,正是首次采用了过量硫酸液相循环分解技术。稀土院团队研发人员认为,“含氟的稀土矿物颗粒的处理方法”属于核心专利,在稀土冶炼环保技术基础上,还可开展相关技术延伸和补充,支撑实现其他技术效果。
围绕核心技术及延伸工艺,研发团队提交了“稀土冶炼中副产物尾气回收技术”“产物后处理工艺及装备制造”等相关专利,形成完整的技术应用体系,拓宽了技术应用界限,并且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截至目前,稀土院共拥有国内外专利300余件。
技术转让,专利转化高效率
稀土中的铈元素大量应用于汽车玻璃制造中,长期以来,断热玻璃涂层材料核心技术由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垄断,我国在该材料领域一直处于空白。
2018年4月,稀土院天津分院研究团队开始对“新型稀土纳米断热材料”展开市场调研、自主研发。经团队一年多不懈攻关,于2019年制备出多种介质的稀土纳米断热剂等材料。
“将稀土断热材料直接涂在玻璃表面,在保证超高透过率的前提下,可实现95%红、紫外线断热效果,能够在3小时内快速降温,大幅降低室内空调能耗,有效节能20%左右。”稀土院天津分院研发部部长李璐介绍,稀土材料的新突破,解决了我国在断热玻璃涂层材料上的“卡脖子”问题。
如果专利技术只停留在研究院或者研发机构,将无法最大化发挥其商业价值。如何打通断热稀土材料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成为困扰研发团队的新难题。2021年,稀土院将稀土断热材料技术转让给了中稀易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与该公司联合成立了稀土新材料研发基地。“研发基地结合研究院人才优势,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倒推制定技术研发路径。”李璐表示。
稀士纳米断热剂在玻璃涂层上的应用,不仅在技术层面填补了国内断热玻璃涂层材料的空白,还实现了产业应用链“弯道超车”。目前,断热稀土材料已在济南西站、上海宝钢、苏州希尔顿酒店等地应用,达到节能、减排、隔热的效果。据研发团队测算,每涂刷一平米所节约的电能换算成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多种两棵树,节能减排效果明显。
股权激励,激发科研积极性
超1000万元!稀土院2021年稀土复合稳定剂中试年销售额首发破千万元。
“我们通过强化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为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简政放权等措施,以专利(专有)技术和现金实物合资的形式共同注册成立瑞泓公司,并将17.5%的股份用于股权激励,确定首批激励对象为参与项目研发、转化的科研人员及技术人员11人。”稀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正是在股权激励制度的鼓励下,才有了销售额突破千万的喜人成绩。
为推进稀土新材料产业链延伸,2021年10月,稀土院围绕聚氯乙烯(pVC)稀土助剂研发成果,在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下,成立了瑞泓(包头)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研发团队部分科研人员与管理、销售人员共同组成pVC稀土助剂产业化项目,并成功开发出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pVC稀土复合稳定剂绿色环保产品。
目前,项目研发人员正全力开拓注塑制品、透明制品、特种化工制品等中高端市场,扩大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镧铈等轻稀土资源的综合利用,将技术成果转化为源源不断的现实生产力。
“孵化成熟的pVC稀土助剂产业化项目是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的一块试验田。股权激励制度不仅让企业职工成为企业合伙人,把‘做工作’变成‘干事业’,而且促使全体科研人员走出实验室,为稀土产业化延伸提供科技支撑。”稀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报实习记者刘娜)
(编辑:晏如)
好了,关于“稀土”创新助稀土产业“弯道超车”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