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楫扬帆启新程
广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累计商标实质审查量突破千万大关
截至2022年6月30日,广州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以下简称广州中心)累计商标实质审查量已超过1043万件,成为全国首个商标审查量突破千万大关的地方商标审查协作中心。
作为商标注册便利化改革先行试点、全国首个地方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广州中心自2016年12月1日设立以来,寻径探路走在前,深耕质效改革“试验田”,在推动审查提质增效、创新质控机制模式、打击恶意注册行为和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方面用功发力,取得不凡业绩。
截至今年6月底,广州中心已累计完成国内商标注册申请形式审查2144万件,首次实审1043.13万件,签出签文725.49万件,实审复核321.80万件,商标“变转续”审查218.30万件,领土延伸首次实审47273类,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审查7760件,裁文翻译9124件,更有59人次先后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审查能手”和“先进个人”称号,加速实现审查效率跨入世界先进行列,为不断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提供了可靠支撑。
争做创新“撑旗手”
助力高质量发展
广州中心坚持在改革中坚定前行,在落实中攻坚克难,在奋进中开拓创新,以自身实践探索验证了京外审查、异地签文、关联商标审理等创新性举措,以实际行动助力实现了审查模式从“单中心审查”向“多中心协同”的重大变革。在质量管理上,广州中心率先组建首个地方商标审查质检队伍,搭建“领导小组+审查业务管理部+6个专项小组”质量监管特色体系,先行探索建立覆盖各环节、全链条的审查自检制度,创新施行审查质量积分量化考评机制,推行基于审查质量分级的分档定量、审查质量内部奖惩、会议纪要核查和合法性审查周报等一系列质控新举措,全面施行高于规定抽检比例的高标管理。广州中心多项创新做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肯定并向各地方中心推广,为商标事业高质量发展创新了管理工具,提供了机制支持。
当好确权“把关员”
“三道关口”严打击
广州中心严格落实打击商标恶意注册行为工作部署,严把授权审查关。于2018年率先设立打击恶意抢注和囤积商标联络小组,探索审查环节的恶意注册分类管控,推动建立“管控前移、精准打击、协同共治”为特色的打击体系。强化受理、审查环节重点阻截,贯通商标注册转让防控链条,促进商标授权确权维权衔接,形成了主动筛查与常态收集相结合的预警监测机制,搭建起穿透审查、主动跟踪、定向追捕、精准清除的“手术刀”式的精确打击模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工具,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推动管控关口前移,强化前置保护机制提供了实践样本。特别是在2021年“打击商标恶意注册专项行动”中,广州中心在实质审查环节发现并上报恶意抢注案件线索578起,涉及商标27万余件;采取并案审查257起,涉及商标28013件;依法驳回恶意申请1.6万件,驳回量约占全国的40%。
今年以来,广州中心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作部署,坚持“严”的主基调,持续严厉打击商标恶意注册行为,明确强化组织保障、加大管控力度、完善制度机制、优化线索报送、加强宣传引导5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把严受理、审查、转让“三道关口”,从严落实“三级会议”审议制度,用好商标实质审查系统与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平台“内外两张网”。重点应对新型恶意抢注,遏制商标囤积与防御过当,强化地方保护协同,探索完善前置预警与公共资源商标主动保护机制,引导企业对注册商标做到正确使用、有效保护,维护风清气正的商标注册管理秩序,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和营商环境。
甘当服务“实干家”
为民便民见成效
广州中心践行为民服务理念,持续拓展便利化举措,推动从“闭门审查”到“开门服务”,推进高质量建设商标综合业务受理服务大厅,推行全电子化办理,开通商标侵权执法咨询专线。该中心业务受理量累计超过16.8万件,出具商标证明文件近8万件,接待现场咨询5.3万人次,接听电话咨询8.8万人次,受理量、咨询量居各地方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和窗口单位首位,服务满意度超过95%。广州中心创新特色商标服务,率先探索开设商标注册申请事先咨询窗口,帮助查询和指导注册2.7万件,经咨询指导后的注册申请成功率达94%,有效解决申请商标等候时间长、驳回率高的“老大难”问题。
广州中心积极运用地标服务职能,参与起草广东首个地理标志条例,协助审查地理标志商标申请143件,指导台山大米、从化荔枝、南沙青蟹等一批广东特色农产品成功申请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助力广东地理标志商标从39件增加至143件,实现5年翻倍增长。
广州中心支持大湾区创新发展,主动对接服务“双区”建设,首批开设“香港知识产权咨询点”,先后8次与香港知识产权署、澳门知识产权厅相关领导及港澳商标业界代表开展实务交流,参加亚洲线上论坛等活动,有效辐射带动区域商标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
五载深耕结硕果,奋楫扬帆启新程。站在第二个五年发展新起点,广州中心正开启建设一流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和商标服务机构新征程,努力在知识产权便利化改革与服务地方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