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市市场监管局抽检7批次蔬菜制品 1批次不合格 浙江平阳县抽检食用农产品共30批次样品 不合格3批次 《发明专利申请优先审查管理办法》8月1日起施行 福田区提供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 瑞萨电子在Zond公司提出的专利侵害诉讼案中获胜 教育部:严禁盗版图书等非法出版物进入图书馆 天津抽检食品添加剂38批次 不合格样品1批次 质检系统“十二五”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显著 江苏苏州新增两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创建单位 上海奉贤召开“东方美谷”产业链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研讨会 刘铁光:《商标法》中“商标使用”制度体系的解释、检讨与改造 如何实现视频网站电视剧版权与盈利双突破 山东省抽检:标称广西巴马巴农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生产的1批次巴馬仕(天然弱碱性水)不合格 甘肃省市场监督管理局:3批次水果制品不合格 “元牛”等9批次插头插座不合格 江苏省东台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食用农产品抽检不合格 中国专利申请数量继续在全球领先 美媒:特朗普在中国的商标纠纷中胜诉 诉讼已拖十年之久 安徽省桐城实施商标战略助推实体经济 欧盟放弃视听内容的单一数字市场 传统文化结出“版权之果” 奥迪“广告门”再敲知识产权保护警钟 这些榛子椴树蜜被抽检不合格 “威宁芸豆”获批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为创新保驾护航 天津自创区知识产权强区在行动 四川成都市质监局抽检消防器材相关产品等5批次不合格 吉林省食药监局抽检产品 北康多款酱油被抽检不合格 中国专利申请量再创纪录:比美日韩总和还要多 山西杏品杏瑶等品牌白酒被曝违规添加甜蜜素 建立保护产权长效机制 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 历时7年,“功夫熊猫”商标争夺见分晓 新华时评:要让恶意侵犯知识产权者喊疼 假冒他人专利将给予民事制裁 哈工大(威海)、山东大学(威海)食堂检出4批次不合格食品 VERO MODA两批连衣裙不合格 重庆市沙坪坝区市场监管局抽检196批次食品 不合格样品2批次 江苏盐城市盐都区举办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培训会 “337调查”再次给中国企业敲响警钟 新疆乌鲁木齐沙湾县消防救援大队集中销毁假冒伪劣消防产品 山东青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食品包装产品1批次不合格 质检总局公布移动式插座电商产品抽查结果:不合格产品检出率为33.3% 天津市市场监管委抽检16大类食品127批次样品不合格1批次 浙江省绍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2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4类食品656批次样品 不合格12批次 山西高平市抽检15大类食品120批次样品 不合格2批次 江苏抽检:2批次糕点不合格 2021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知识产权与中小企业 江西省庐山市召开卷烟市场打假打私综合治理工作推进会 福建检验检疫局又有两项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中国着力加强农产品生产质量监管

杜绝“直播售假” 用信任赢得“流量”

又是一年“双十一”,直播带货再次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近年来,直播购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电商形态,给增速整体放缓的电商带来新的流量,也激发出新一轮消费潜力。不过,与直播带货异军突起相伴的还有直播间主播频频因售假而“翻车”。

事实上,多数带货的直播间都在以低价为卖点吸引消费者,而大部分消费者进直播间也正是为了“图便宜”,这就为直播售假创造了便利条件。以奢侈品、电子产品的直播带货为例,相比普通商品,部分消费者往往对奢侈品、电子产品的低价促销缺乏“抵抗力”。虚荣心催生购买欲,低价格带来“占便宜”的心理感受,“花更少钱买到更好东西”的目标似乎在这里达成了。

消费者们应该知道,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电视购物几乎成了“假冒伪劣”“套路”的代名词。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直播带货又拿起了电视购物的“接力棒”,原来电视购物中的“只要998”营销话术也变成了直播间里的“一折秒杀、全网最低”。显然,不正常的低价总是与假货相伴相生,再遇上直播间里大量“水军”营造氛围,又招架不住新型营销话术,一些消费者就难免踩“坑”。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多地涌入直播间,“来不及管理”“一时疏忽”都可能成为直播售假的“借口”。拥有数千万粉丝的“直播带货女王”薇娅,就曾被网友曝出在直播间售卖的一款198元的潮牌Supreme联名风扇是山寨货,因而深陷假货风波;李佳琦也曾因为“不粘锅”质量问题而登上微博热搜榜。可见,即使头部主播,也会出现“翻车”的情况,那么对于更多选品能力不足的普通主播来说,商品的质量问题恐怕更加难以把控。

低到离谱的价格、夸大其词的宣传以及不断“翻车”的产品,让消费者对直播带货的态度逐渐由好奇、欣喜转变为怀疑,很多消费者开始质疑直播带货的产品质量,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直播带货是涉及平台、主播、商家三方主体的销售场景,这种场景无形中增加了责任方相互推诿的空间,极易产生三方“踢皮球”的局面。面对侵害,消费者的维权方式本就十分有限,一旦遭遇“踢皮球”,维权将难上加难。侵权却不用负责,违法成本极低,长此以往,直播售假只会更加肆无忌惮。

所幸的是,市场监管部门已开始重视直播售假问题并出台多项监管措施,严格界定平台、带货主播、商家这三方主体在直播带货中的责任,提高其违法违规成本。今年5月25日起实施的《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试行)》就明确规定,直播间运营者、直播营销人员不得营销假冒伪劣、侵犯知识产权或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要求的商品。

流量叠加,的确为带货主播、直播平台和生产企业带来了利益,但要明白,只有产品服务质量才能决定发展的上限,为这三方主体赢得信任和口碑。直播售假乱象不断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主播、平台及企业如果做不到严苛选品、杜绝假货,一旦消费者的信任彻底丧失,直播间的“流量”也将消耗殆尽。只有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安心购物,直播电商才能良性发展,并助力消费持续升级。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