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质监局抽检100批次电磁灶产品48批次不合格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查30批次洗衣液产品 不合格2批次 四川积极培育地理标志品牌助力特色产业发展 江苏扬州市抽检5大类食品177批次样品 不合格2批次 莫言版权签约商成香饽饽 全版权合作自称公司3年内上市 丹麦专利商标局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 山西省食药监局公布79批次食品样品抽检结果不合格2批次 美国专利商标局发布关于“申请人认可的现有技术”指南 杨延超:“微信”商标究竟应该属于谁 上海市食药监局抽检化妆品合格率99.1% 机制创新 英国大学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诀窍” 山东青岛中院推动知识产权纠纷源头化解 陕西省市场监管局关于11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1年第32期) 商标抢注蹭热点“便车”终将成“错车” 江西赣州市食药监局抽检食品31批次不合格1批次 湖南省新邵食药工质局严厉打击商标侵权 对快播行政处罚决定正式送达 罚款2.6亿元即日生效 知识产权服务:分享盛世红利 贵州省食药监抽检719批次焙烤食品 24批次不合格 天津市质监局抽检24类食品255批次 3批次不合格 安徽界首市全面推进知识产权体系建设 安徽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5批次食品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1年第16期) 河北:三项举措推动知识产权创造向优向强发展 中国品牌抄袭安德玛一案宣判 法院称已构成侵权 贵州省工商局:12批次成品油商品质量抽检不合格 网红店频出事,盛名之下难符其实 《专利代理行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 假酒假奶假衣物装18车 三十多吨假货被集中销毁 加拿大专家介绍商标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马来西亚将修订劳工和知识产权法 谷歌购买专利 避免落入专利流氓手中 运营手游私服“吞下”侵权苦果 山东监督抽查中小学生校服,这3家企业不合格 贵州抽检:1批次油茶籽油和1批次花生油不合格 11款减肥药含危险成分可致猝死 4款在华有售 浙江省舟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公示5批次不合格食品信息 德国政府寻求为Wi-Fi运营商明确法律责任 美国要求文莱采取进一步措施保护知识产权 河北省食药监局:8批次药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2017年江苏(苏州)外向型企业海外知识产权风险防控培训班在太仓举办 湖北省市场监管局抽检5类食品516批次样品 不合格12批次 印度厂商将起诉苹果在印度禁止iPhone商标 质检总局发布玩具产品等四类儿童用品消费提示 控制全球专利成本的12条策略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1批次花生油黄曲霉毒素B₁超标 河北省宁晋县市场监管局抽检手机类商品5个批次不合格1个批次 江西南昌市市场监管局抽检食品196批次 1批次泥鳅不合格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食品总体合格率为97.95% 顺德抽检粽子产品一款猪肉粽不合格 北京市食药监局抽检水果制品20批次样品不合格2批次

贴标行为,到底是售假还是制假

实践中,我们经常将假冒注册商标罪简称为“制假罪”,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简称为“售假罪”,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简称没有问题,但是潜移默化之间,部分人就会产生假冒注册商标罪需要制作商品出来的误解,进而认定简单的贴标行为不能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转而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或标识类犯罪“降维”处理。最近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2020年度检察机关保护知识产权典型案例中,明确了“贴标”行为属于假冒注册商标罪的行为构成要件,可以参照该原则解决实践中的一些案件。

典型案例

2017年初至2018年11月,陆某某未经“PHILIPS”“Oral-B”注册商标权利人许可,通过胡某某管理的网店购进用于假冒“PHILIPS”“Oral-B”注册商标的电动牙刷头,联系彭某某在牙刷头上镭雕“PHILIPS”标识;联系靳某某、吴某东印刷“PHILIPS”“Oral-B”商标标识用于外包装;雇用吴某英镭雕、包装、生产假冒上述注册商标的电动牙刷头。陆某某销售上述电动牙刷头给王某某等人,合计销售金额627万余元。王某某、昌某、邓某某等人明知陆某某销售假冒电动牙刷头,仍以低价购进后通过网店进行销售,其中王某某销售金额1325万余元。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在陆某某租住处扣押假冒电动牙刷头,货值16万余元;分别在王某某、吴某东等人处扣押大量假冒电动牙刷头和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及制假工具等。

针对公安机关认定彭某某涉嫌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检察机关认为,彭某某直接将注册商标使用于没有商标的牙刷头上,使本来没有商标的商品变成了注册商标的商品,是直接使用注册商标的行为,应认定其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

认定原则

该案例作为最高检发布的典型案例,具备一定的指导意义,具体分解一下该认定原则背后的具体原因。

第一,基础:此罪与彼罪区分的重点是是否使用商标。正如上文所述,很多人认为假冒注册商标罪与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的区分关键是是否制作商品,其实这并不是二罪的区分关键,真正的关键是是否使用商标。而结合商标的本质特点来看,可以引申为是否造成市场中的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了误解,那么从这一关键点出发,特别行为认定为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罪就没有任何问题。正如认定原则所述,“彭某某直接将注册商标使用于没有商标的牙刷头上,使本来没有商标的商品变成了注册商标的商品,是直接使用注册商标的行为”,所以如果仅将贴标行为认定为售假或销售制造商标标识的行为,不能完整评价其行为的全部含义。

第二,引申:造成商品来源混淆的认定。以该案作为基础,我们引申一下,实践中出现过特殊情况的案例,即某一个假冒商品及其包材上存在多个商标,行为人作为购进销售方,粘贴部分商标的行为应该如何认定,这个问题可能会产生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粘贴部分商标,属于在售假过程中的装饰行为,可以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进行评价,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粘贴商标的行为就是使用商标的行为,应该以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进行评价。

第三,关键:使用商标的认定。商标法中有关注册商标的使用并无例外规定,贴标行为自然属于民法意义的商标使用行为,但因刑法具有谦抑性特征,在涉及同一概念的认定时,刑法意义的范围往往小于民法意义的范围。根据2010年7月1日,最高法办公厅在回复海关总署《关于对〈“贴牌加工”出口产品是否构成侵权问题〉的复函》中明确指出:“(涉外定牌)产品所贴商标只在我国境外具有商品来源的识别意义,并不在国内市场发挥识别商品来源的功能,我国的相关公众在国内不可能接触到涉案产品,不会造成国内相关公众的混淆误认……此种情形不属于商标法第52条规定的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所以通过最高法办公厅的复函,我们可以得出刑法意义的商标使用必须是限定在足以在国内市场发挥识别商品来源功能的范围内。

认定因素

当将刑法意义的商标使用限定在足以在国内市场发挥识别商品来源功能的范围时,我们需要评判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刑法意义的商标的适用行为。

第一,基础因素:贴标必须含有商标。贴标行为,“标”上一定要有注册商标,因为实践中,贴标人的确存在贴一些不含有注册商标的标志,如服装的价钱标等,此时不宜认定为商标行为,因为虽然上述标也是仿冒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造成商品来源认识错误的因素绝不是这些标识。

第二,客观因素:仿效正品的一切。这应该是认定因素中的重中之重,足以造成混淆,形式判定的标准就是是否和正品一模一样,那么商标自然是一模一样的关键因素,即便是假冒商品上已存在商标,只要是贴标人贴的商标是保障与正品一模一样的必然组成部分,就可以认定为一种商标使用行为。当然这种一模一样需要参照同一商标的认定原则,即产生些许差异,如位置上稍微偏上、颜色稍微淡一些等,不影响一模一样的认定。

第三,主观因素:贴标的动机也是影响认定的要素之一。因为有些贴标人会辩称贴标行为可能只是为了装饰或者掩盖一些产品的瑕疵,此时在认定商标使用时,需要注重询问消费者的感受,如果消费者明确表示并未关注到商标,那么就更需要谨慎认定,但如果消费者表示商标被贴标人宣传为是权利公司的新品,那么在认定贴标动机时可能就会偏向于认定此处的使用是为了混淆商品来源。

(作者为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四级高级检察官)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