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第二届中国智能终端产业发展大会“知识产权及标准化能力提升赋能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演讲活动在宜宾举行。政府官员、产业协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从智能终端产业的国际化竞争趋势背景出发,就知识产权及标准化能力如何提升赋能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激烈讨论。
谈现状:
知识产权及标准化能力大而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众所周知,在企业之间建立信息共享、共同降低海外风险,提升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活动伊始,四川康佳智能终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宏率先提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十四五”的发展重点,知识产权和标准化的逐步深入发展,成为科技企业发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依托。
然而,当前我国知识产权及标准化能力大而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瓶颈多,成为与会嘉宾们共同提到的行业痛点。四川轻化工大学教授李俊坦言,我国产业集群如不能及时突破跨国公司的低端封锁和控制,实现转型升级,而是长期游离于研发、设计、品牌、服务、营销等战略性环节之外,其结果必然是在产业层面越来越边缘化于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
谈到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上海交大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吴萍从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业三大角度进行分析。“从政府来看,统筹协调不够、政策执行推进困难等问题制约了行业发展;科研院校对科技转化过程的复杂性与困难估计不足;企业则囿于短期盈利目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不足也影响了标准化的发展。”
具体到智能终端领域,宜宾学院质量管理与检验检测学部主持工作副部长朱盛艳直言,由于移动智能终端涉及硬件、操作系统、无线接入、应用服务等多方面技术,并且全球各大组织、运营商和终端厂商出于自身利益,很难形成统一的标准。同时,由于标准缺失,现在大多数智能终端设备和用户应用体验的质量技术判定,多采用传统非智能终端的技术标准,不能衡量智能终端设备的“智能”特征。
“因此,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智能终端标准体系和关键标准十分必要而且迫切。”她呼吁。
谈对策:
增强自身专利实力打破障碍,打好“攻与防”配合
“当前我国智能终端企业在海外市场中遇到了一些专利问题,这些企业该如何打破外国专利障碍,更好拓展海外市场?”圆桌对话环节一开场,主持人就直截了当向嘉宾们抛出问题。
原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专利复审和无效审理部处长李阳坦言,当前,受制度不清楚、程序不了解、信息不畅通等因素影响,我国智能终端企业知识产权全球化布局程度低、核心专利数量少,海外维权成本高、难度大,企业“走出去”形势严峻,面临着亟待突破的知识产权保护壁垒等问题。但他接着话锋一转,“尽管如此,全球智能终端市场规模巨大,欧美市场含金量最高,是我国智能终端厂商的重要发展方向与必争之地。”
“由于专利实力上的差距,我国智能终端企业很难单独与国外企业正面抗衡,有必要抱团应对。”他建议,抱团策略带来的集体谈判,在很大程度上能为企业争取较大的主动权。“其次,要促进专利转移转化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在他看来,无论是抱团还是专利转移都不足以解决国内智能终端企业遇到的所有问题,“长期来看,仍需要企业增加自身研发投入,增强自身专利实力。”
那么,如何增强企业自身的专利实力?吴萍认为,未来万物皆终端,在企业传统业务的智能化、物联网化过程中,企业必然面临终端海外布局和知识产权风险管理策略问题,“这本质上是‘攻与防’的配合。”
打好“攻防”配合,他提出六点建议:做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配合;建立标准完备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强大的企业项目主题专利数据库;系统及周期性地撰写专利竞争分析和专利布局报告;设立具备实际作用的知识产权总监职务,打造一支针对知识产权“确权、用权、维权”的一流工程师队伍;建立企业知识产权资产台账,以及完成企业自身知识产权防御体系,保护核心技术权力点。(记者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