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以闲鱼、转转等为代表的二手交易平台生意红火,人们在上面互通有无,盘活了闲置物品。但是,随着二手交易量的快速增长,对二手平台的投诉也明显增多。
江苏省消保委最新发布的《二手交易平台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3%的消费者在二手交易中遇到各种问题,如假冒的二手物品,包括盗版、色情在内的违禁信息等。部分二手交易平台甚至公开售卖假货,存在的问题触目惊心。
别沦为垃圾场
“把闲置的东西放到二手平台出售,这样的买卖让双方都受益,盘活了闲置资源,避免了浪费。”家住北京丰台的胡女士,早在几年前就是二手交易平台的常客。她闲下来时就会刷手机上各个软件,有买有卖,交易过程中不乏乐趣。
闲置的婴儿车、儿童玩具、电子产品、高档皮具……近几年,胡女士在二手交易平台上出售了不少闲置物品,也买了很多二手物品。开始时,胡女士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在她看来,二手物品毕竟不同于新物品,有一些瑕疵在所难免。但时间久了她发现,二手交易平台藏着不少猫腻。
胡女士在某平台搜索框输入某款香水的关键词,发现一款标称高仿的香水在售,公开宣称和正品在外观上一模一样。不仅如此,诸如一些奢侈品的包装盒、空瓶、标签、保修卡等也被明码标价,公然出售。类似“高仿”“复刻”等字样的商品丝毫不避讳公众的目光,堂而皇之登上大雅之堂。
在二手交易平台上,胡女士起初并没有什么戒备心,谁料最后上当受骗,买到了假货。“我想在平台上给老人买一部智能手机,看着九成新,价格不到商场新机价格的一半。我很快就下单了,没想到收到之后完全不是照片上的样子,觉得自己被骗了。”胡女士说,手机拿到专卖店检验过,已经被拆开过多次,零部件也有缺失,根本无法开机。
消费维权也很麻烦,原因是很多二手商品不支持无理由退货,而且一旦确认收货,平台往往不支持维权。胡女士三番五次拨打平台电话无果,最终放弃维权,自认吃了哑巴亏。
事实上,像“信息不透明,卖方刻意隐瞒物品真实情况”“实物与照片不符”“不能退货,物品有问题无法处理”等情况,在二手交易平台屡见不鲜。虽然绝大多数平台设置了人工客服,但在维权问题上,客服回答往往是建议举报,或以其他理由推脱。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二手交易平台消费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3%的消费者在二手交易中遇到如信息不透明、实物与照片不符、拒不退货退款等问题,对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伤害。
除了假货问题,在二手交易平台上,盗版网课、盗版影音、低俗漫画等危害更大,甚至个人隐私信息也被明码标价公开出售。值得注意的是,各二手交易平台虽然明确规定,禁止发布涉及人身隐私、色情低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商品的信息,但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违禁商品的管理不完善,部分物品换个搜索方式或直接浏览页面,依然会出现相关信息推送。
有机构测算,到2030年,二手闲置经济可为全国节省32万亿元,到2040年节省的钱达到惊人的70万亿元。“这样庞大的市场规模,如果不加以规范,任由野蛮生长,就会沦为垃圾场。”胡女士说。
▲一名受访者正在浏览某二手交易平台页面。图/于海军
不能野蛮生长
2020年,曾有报道指出,部分二手交易平台公然出售过期食品、假酒假包、盗版网课、网游礼包码等物品,部分工作人员甚至为发展平台“付费会员”姑息纵容售假行为。
当时,各家平台纷纷表态要严查严管,自查自纠。半年过去了,深受其害的消费者仍旧处在难以切实维权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对于高仿商品鉴定和举证的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假货卖家就算被处理,也很容易换个马甲重新开张。
互联网经济专家高扬坦言,回顾网购史,一手市场上也曾经有类似乱象,但在监管部门大力整顿之后,净化了市场空间。那么,同样依靠互联网的各家二手交易平台,并非没有能力整顿、没有能力监管。二手平台存在假冒伪劣等乱象,与平台未负起管理责任、存在放纵获利之嫌有很大关系,而这对整个行业将造成根本性破坏。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相关法规发现,对于网上商品的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电子商务法等法律都有相关约束。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商平台经营者对平台内经营者有资质审核义务,否则就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