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2020年高校知识产权学术交流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来自全国150多所高校的320多位代表,围绕“提升高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这一主题深入开展交流研讨。
截至2019年,全国高校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接近35万件。自今年2月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印发《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后,高校将专利转化成创新力作为当务之急,逐步取消专利申请、授予与奖励考核之间的关系,陆续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
高校专利转化率低于企业和科研院所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2018年,中国受理专利申请数量全球最多,达到创纪录的154万件,占全球总量的46.4%,其数量相当于排名第二位至第十一位的申请量之和。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副主任张拥军指出,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创造地,高校授权专利数量仅次于企业,份额占18%左右。肩负科技强国使命,高校的知识产权工作不仅是一项重要任务,更是一份责任。
教育部科技司高新处副处长刘法磊说,高校以占全国9.4%的科研人员、占全国不到8%的科研经费,承担了国家80%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了80%的科研论文,承担了60%的重点研发项目。尽管高校知识产权数量非常可观,其专利转化率与企业、科研院所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刘法磊说,目前国内知识产权的政策制度需要优化,很多绩效考核评定只对专利数量或者论文数量有要求,而不对后面转化过程有要求。由于相当一部分专利是为了满足结题验收和绩效考核,而专利申请、授权相关费用基本全由财政经费支持,更助长了专利的“泡沫”。
刘法磊坦言,虽然高校承担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但集成度不高,显示度不够,缺乏独立系统解决行业重大技术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加快推动高校专利工作回归本质,坚决杜绝以专利申请量、授予量为考核内容,加大专利运用转化绩效的权重。未来,专利转化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将成为高校“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和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
专利求精不求多,鼓励申请高质量专利
“与其申请2000件没用的专利,还不如把人力物力财力用到筛选200件高质量的专利上。”刘法磊表示,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已经建立专利申请前评估方案,老师申请专利之前,学校需进行评估,如果学校觉得没有意义和价值,但老师仍然要申请,可以订立合同将申请权转让给老师,发明人不得利用财政经费来支付相关的费用。高校评估后决定申请的专利,则考虑进行所有权分割,按照产权归属确定专利费用的承担和专业收益的分配,激励科研人员主动申请高质量专利。
南京大学创新创业办公室主任高新房表示,南大每年申请的专利数量在800件左右,这个数量符合南大的实际情况。南大采取多种形式,分类保护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适合专利的用专利保护,适合用技术秘密的用技术秘密保护。像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MO源技术,源于南大MO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成果,主要就采用技术秘密的方式保护。这项技术成果国外进口价高达每公斤20万元人民币以上,南大光电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之后,国外报价立即降到每公斤2万-3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产品依然占到国内市场的七成,全球市场的约四分之一。
培育“市场竞争的战斗员”
“专利是市场竞争的战斗员。在高校,发掘和培育高价值的专利至关重要。”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秘书长陈燕表示,有的专利技术很领先,但布局设计不合理,非常窄,没有考虑应用场景,高校的技术转移转化,一定要有详细的商业调查,而不是仅仅是技术的考量。
陈燕说,高价值专利绝对不是单件专利的培育,将好的技术变成单件专利后,如何进行专利的组织和布局,涉及产业的上中下游等产业链各环节,同时还要思考同一产品的不同方面、同一专利的不同应用领域等等。
刘法磊表示,目前,我国高校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还不健全,缺少统筹协调机制,难以形成知识产权全流程管理机制,专利布局和专利挖掘手段应用不够,知识产权的运营能力严重不足。
“知识产权运营涉及金融、法律、产业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型大学,普遍建立数十人规模的技术转移机构和专业团队。”与会专家表示,加强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务之急。(记者 杨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