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浙江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举行“2019年温州市非遗创新案例分享会暨媒体看非遗”活动,吸引了中新社、青年时报、文汇报、今日头条等十余家主流媒体赴会。近年来,温州非遗在构筑非遗保护体系与机制上走在前列,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工作创新,亮点频现。
率全国之先建设非遗体验基地让非遗融入当下生活
位于泰顺县大安乡的大丘坪村,有着200多年的制陶历史,曾经在这里流传的手工制陶技艺,本来已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非遗体验基地建成后,通过充分挖掘泥巴易于塑形的潜在活力和激发人们对龙窑烧陶的浓郁兴趣,一方面修复了柴烧龙窑用于烧陶,一方面改变以往生产生活产品为技艺体验服务的路径,开展了体验活动,又逐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很快成为了时尚的“亲子活动”和中小学生研学游的重要项目,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服务形式,并通过综合打造,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旅游目的地和乡村文化服务产业,两年多来,已经接待了游客5万人次。
2018年以来,温州市积极探非遗保护新机制,率先在全国创新建设集非遗传承、传播、体验和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为一体的非遗体验基地,在有效保护非遗的同时,拓展了非遗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推进了以非遗项目的技艺体验和研学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旅游目的地建设,创出了一条非遗保护与城乡经济建设相结合、与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相融合的新路子。至2019年10月,温州全市共建成市非遗体验基地29个,县级非遗体验基地70多个,举办各类体验活动5836场,167万余人次参与了非遗项目技艺的沉浸式体验。
举办“年味非遗”迎春展带来视觉、听觉、味觉上的传统春节体验
春节是中国最古老的节日,传统美食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温州当地原汁原味的风俗,百姓精巧的手工技艺,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每年春节期间举办的“年味非遗”活动,通过挖掘、整合温州各种传统年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全方位展示非遗70余项非遗饮食项目,既有美味的、令我们铭记在心的温州味道,又有有趣的、可亲自参与其中的非遗体验,既有惊艳的非遗传统项目展演,又有新鲜的温州旅游形象宣传推介,使市民朋友既能在视觉、听觉、味觉多方面享受传统春节的欢乐。
通过每年一届的“年味非遗”活动,使众多已经退出市场、甚至退出生活的饮食类非遗项目,引起人们的关注,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如“矾山肉燕”制作技艺生产的肉燕产品,不断参加特色活动而引起了消费市场的青睐,一个家庭作坊年营业额可达2000万元。
率全省之先推出“非遗项目社会认养制”开启非遗保护社会化引挚
2018年6月份,温州市在全省率先推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认养制度”,以政府非遗保护机构为引导,以温州市优秀历史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为媒介,动员和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出资、出物或营造条件,资助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创新、生产、传承等工作,目前共有19家单位和企业与代表性传承人签订了“认养协议”,迈开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第一步,为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发展提供有力支其主要目的,就是开辟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新渠道,探索非遗保护发展的新方法、新形式,开创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全面参与非遗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温州有丰富的文化遗存。现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2项(乐清细纹刻纸、永嘉昆剧),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瑞安市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泰顺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45项,市非遗项目747项。整体项目数居全省前列。现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7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6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733位,全市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676人,代表性传承团体10个,代表性传承群体18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宣传展示基地、生产性保护基地、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等共63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172个。(记者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