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央财经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物博地理标志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地理标志区域品牌建设(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
近年来,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地理标志产品走进百姓的生活,地理标志这一重要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被誉为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农业结构调整的“加速器”和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与会专家指出,我国地大物博,地理标志资源非常丰富,地方名优特产数不胜数。利用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积极发掘、保护这些宝贵资源,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我国地理标志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
“重保护、轻使用”现象严重
“波尔多红酒”“蓝山咖啡”“龙井茶”……这些世界各地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产品不仅名扬海外,更成为品质的象征。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是指产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本质上取决于该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经审核批准以地理名称进行命名的产品。
中国自1985年加入《巴黎公约》后,就承担起保护原产地名称的义务。1995年3月1日,中国开始正式受理国内外原产地名称、地理标志注册申请,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理标志注册、保护法律制度。
“地理标志是标示某商品原产地的标志。”西南政法大学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曾德国认为,通俗地讲,地理标志产品就是“土特产”中的精品。在他看来,当前,我国地理标志发展面临多头管理,缺乏有效沟通;“重保护、轻使用”现象严重;生产者“区域品牌”意识薄弱;地理标志产品单一,品牌附加值还没有显现。
曾德国说,近年来,我国一些省市加大了地理标志产品注册奖励力度,地理标志产品的数量有了显著提升。但是,很多地理标志产品只是为了注册而注册,缺乏注册后的使用规划,未能进一步挖掘地理标志产业链的经济效益。
据介绍,从现有登记注册的地理标志产品统计数据来看,排行第一的为蔬菜瓜果类产品。然而这些产品大多为初级农产品,季节性很强,容易腐烂变质,附加值不高,加上运输、储藏等成本因素,种植户得到的利益十分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理标志的发展。
加强地理标志品牌管理
一方水土,一方风物。如何打造一张有特色的地域标签、一张品牌化的地域标签、一张有文化元素的地域标签,成为与会专家热议的话题。
“地理标志产品不是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是市场上本来就存在的个体,是某一个区域的自然因素与人类文明的结晶。”陕西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会长武晋仓分析了地理标志产品的特点并指出,地理标志产品可以很好地解决食品、食材、药材的安全问题,但是近年来一些地理标志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品牌持有者各自为政,地方政府对地域品牌的保护意识淡漠,缺少集中引导、培训、组织、设计、推广。
在中国政法大学地理标志研究中心聘任研究员赖俊杰看来,区域公用品牌天生带有“公地悲剧”基因,全国地理标志使用差强人意。与会专家指出,各地对申报、推广区域公用品牌,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提升地方形象产业比较重视,但对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监督、管理滞后,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授权与退出机制还没有普遍建立起来,出现了区域公用品牌“泛用”和未授权生产经营单位“滥用”等问题。
如何避免区域公用品牌的“公地悲剧”?曾德国指出,地理标志是一个区域品牌,该区域内所有的生产者、经营者都可以合法使用。如果管理不善,容易导致“公地灾难”。因此,采取“母子商标”可以有效地破解“公地灾难”。与此同时,地理标志“母子商标”还有溯源的功能,从而促使企业加强产品质量的管理,也为地标产品维权打假提供了证据支撑。
山东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会长孙明香结合实例分析说,应充分发挥地标协会作用,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据其介绍,近年来,山东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积极做好商标品牌知识的“培训员”、扶持政策信息的“快递员”、连接优质资源的“牵线员”、维护品牌权益的“护航员”、企业创业创牌的“勤务员”,精准施策,赋能发展;政策引领,带动发展;商标保护,创牌发展;壮大规模,集约发展;业态融合,协调发展;发挥优势,提升发展。目前,山东省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数量占全国总量的16.4%,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记者王惜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