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货供应链呈全球化态势,制售假犯罪的反侦察能力和隐蔽性越来越高……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白酒假冒伪劣刑事打击交流论坛上,部分酒类行业人士呼吁,酒类打假应借力大数据等新技术,构建社会多方共建、共享、共治的新格局。
假酒线上广告周期短,销售形式多样,售假网络地址不停变化……制售假的“网络化”正在成为假酒治理的新痛点。茅台集团法律知保处副处长杨俊表示,不法分子还会利用不同的社交平台互相引流,因此线上治理需要进行跨平台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杨俊认为,酒类企业要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手段提升维权水平,社会相关方应利用各自优势广泛深入参与打假维权,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
阿里巴巴集团在2017年发起成立了阿里打假联盟,以期联动执法机关、品牌权利人、平台共建打假共治系统,解决单方难解的假货问题。阿里巴巴集团安全部高级安全专家胡立飞表示,在“打假共治系统”中,阿里一直坚持技术打假理念,每年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用于打假技术的研究和革新。2018年,阿里在原有图像识别、语义识别、抽检模型、假货甄别模型等打假技术的基础上,又将语义情感分析、商家全景视图、直播防控体系等新技术应用于知识产权保护,不断提高假货的识别、防控和打击能力,将可疑涉假商品拒之门外。
在如何借助互联网+协作维权方面,“阿里模式”值得借鉴,但酒类打假在不少环节仍存痛点。“比如说在物流环节,我们联合执法机关,经常会在物流环节查获假冒伪劣产品,但物流信息不完整,没有寄件人信息,结果抓不到人。”五粮液集团品牌保护部副部长尹坚直言,这说明部分物流企业的实名制物流没有落到实处,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物流行业的监管。
另外,一些酒业人士认为,目前制假售假的打击成本高,犯罪成本低。而制假售假案件中,由于制假售假者转移销毁证据容易,犯罪金额认定取证难,因此不法分子刑事处罚率较低,无法形成有效威慑。杨俊建议,相关部门可探索建立信用惩戒机制,让制售假者在消费、出行等方面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泸州老窖公司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总经理熊开刚表示,希望执法机关、权利人和各平台之间继续深化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形成多维度打击制售假的共治生态。(卢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