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仅在江西庭审公开网上,红星新闻就发现有6起清华大学起诉该省幼儿园侵害商标权的案件。其中,于5月8日上午开庭审理的“清华大学诉石城县清华幼儿园侵害商标权纠纷一案”中,被告石城县清华幼儿园在庭审时表示,“清华”二字自古就有,已被广泛使用,“原告的想象力过于丰富,其实是霸道,是名副其实的‘学霸’。”目前,网友对此事的评价亦分为两派,有的支持清华大学打击“傍名牌”的行为,也有观点表示清华大学有知识产权滥用之嫌。(5月9日《红星新闻》)
清华大学“批量”起诉全国各地的“清华幼儿园”,究竟是清华大学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形象,还是清华大学太霸道,滥用商标权。虽然吃瓜群众分为两派,各持不同意见,但这终究是个法律问题,最终要交由各地法院根据法律和事实去审理判决,吃瓜群众没有必要太过纠结。
其实,清华大学“批量”起诉“清华幼儿园”,向大众揭露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象,那就是全国各地遍布着大量的“清华幼儿园”以及“清华小学”“清华中学”等名字听上去非常高大上的民办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在国内,至少有195家“清华幼儿园”,名称中包括“清华幼儿园”字样的组织或企业多达401家,还有不少幼儿园、小学、中学采用“水木清华”、“小清华”、“新清华”、“清华园”等字样,另外有175家“哈佛幼儿园”、123家“剑桥幼儿园”、58家“牛津幼儿园”、15家“北大幼儿园”。
全国几百所民办幼儿园在取名时不使用可以反映和表达幼儿教育特色的词语,而集体选择叫“清华幼儿园”“哈佛幼儿园”“剑桥幼儿园”这类霸气、洋气的名字,这显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民办幼儿园纷纷叫“清华幼儿园”“哈佛幼儿园”,明显是在傍名牌,背后实际上凸显了人们对看起来非常高大上名字、东西的盲目追求和渴望,跟过去城市楼盘热衷取洋名现象一样。
民办学校在自身没有培育出品牌和影响力时,在名字上傍名牌学校,能直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提升家长对该学校的印象,给人一种良好的感觉。而且,即便“清华幼儿园”“哈佛大学”没有直接宣传自己与名牌大学有关系,但名字本身具有混淆性,在客观上会给学生家长一种心理暗示,造成误导,让人误认为他们与名牌学校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关系,或者具有名牌学校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实质上是迎合在教育焦虑心理下的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求,既能让家长觉得有面子,又能在心理上满足家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教育理念。
可见,有效治理“清华幼儿园”这类民办学校傍名牌现象,让民办学校命名回归到符合教育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上来,除了要用好法治手段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人们彻底认清“清华幼儿园”“哈佛幼儿园”的真实面目,从傍名牌心理中清醒过来。文张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