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被称为自媒体“洗稿时代”来临,已有多个自媒体大号开始“洗稿”并被揭穿,让“洗稿”行为走到了台前。
近年来,在社交媒体热点中,洗稿、盗版等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接连爆发。版权环境是否好转?哪些平台治理效果是否明显?哪些新形态的侵权需重视?
近日,在有问云上发布会上,《2018年度·内容行业版权报告》(以下简称“版权报告”)发布。
在发布会上,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袁真富表示,无论是版权产业链、版权服务业,还是版权执法力度,都在推进和改善整个版权生态系统。2017年在中国法院起诉的著作权案件超过13万件,数据背后也表明了权利人保护著作权的决心,以及整个版权服务业的支持。
“付费会员的数量增长,也证明了尊重版权的群体在增加。版权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网络视听行业市场规模预计2016.8亿,网络视频付费用户比例达53.1%,同比增长23.8%,这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袁真富说。
据悉,该报告由位于杭州的刀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刀豆网络”)发布。刀豆网络是通过全自研的全品类全网监测对比技术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算法,为超过5万名的优质个人创作者和超过150家知名标杆企业提供包括版权登记确权、监测取证、维权保护以及授权管理和营销服务在内的内容版权与数据服务。
2018年微信公众号文章被侵权总量达302万次
微信公众号是侵权量的最高发平台。据“版权报告”统计,2018年,微信公众号文章被侵权总量达302万次。微信公众号互相转载的频次极高,其中的92%的侵权行为发生在公众号之间。
排名第二是财经类垂直媒体“雪球”。“雪球”将旗下2500位创作者纳入监测范围,统计全年疑似被侵权共达18.5万次,平均每位作者被侵权74次,这数字远远高于市场平均。这表明,“雪球”很可能已经成为财经领域的主要内容供应源。
在作者层面,“版权报告”显示,2018年被侵权的作者占全体作者的41%,在2016年,被侵权作者的占比高达59%,两年来已经下降18%。在内容层面,平均每篇内容的被侵权量为7次,在2017年则是8次,已经有所下降。在转载层面,2018年平均每篇内容的合规转载次数为2次,在2017年则是2.1次,并无太大变化。版权环境已经有所好转。
刀豆网络目前已经签约的创作者逾5万名。2018年,这批创作者共计发表了1200篇文章,数字相当于一万部《笑傲江湖》。
根据刀豆网络独立的数据监测,2018年内容传播总量高达6910600次,其中合规转载量仅仅100634次,意味着2018年侵权情况仍然频发,整体合规转载率不足2%。这主要与授权机制有关,对于创作者来说,跨平台授权依然不够便捷。
“从版权报告中数据可以看到使用我们版权产品和服务的个人创作者新增量在2018年几乎是前两年的总和,从3万名增长到了5万多名,入库的原创内容量也实现了97.25%的增长。”刀豆网络创始人陈敛说。
陈敛说,而从2017年下半年,刀豆正式推出鲸版权企业级一站式版权综合服务以来,一年多的时间,有超过150家行业知名内容企业与其合作,这也客观拓宽了在版权服务行业的业务场景,也有了更多的一线数据和案例去更全面更广泛地观察行业,推动行业进步。
最快的平台1小时解决侵权,“贴吧”平均需要256天
内容侵权在2018年受相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有关部门有步骤地部署了打击盗版和侵权的行动,比如国家版权局的“剑网”行动将洗稿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并约谈了13家内容平台。在相关的指引下,各大内容平台对侵权的治理机制不断巩固和提高。
根据“版权报告”的分析,各大平台的治理效果不一,差距明显。
对比各平台的侵权处理率可以发现,版权治理趋势整体向好。这说明各平台愈发重视版权保护,普遍认可版权治理对改善内容生态、加速版权流通的正向作用。
“头条号”一年内惩罚侵权账号1.9万个,侵权处理率达99.5%,通过骑士版权联盟绿色处理通道,其处理周期可以缩短到1小时内。“百家号”一年内惩罚侵权账号2万个,侵权处理率达91.7%,处理周期在24小时内。
今日头条版权治理产品负责人邓丽霞介绍,今日头条创建了消重机制,即系统会将作者发表的内容,按相似度聚合在一起,每组相似文章中,系统会限制非原创文章的推荐。
“确权层面我们引入了很多行业内的高新技术,能够对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介类型,进行自动全网内容比对,且有专人进行辅助确权审核,确保确权环节的可置信。确权之后我们会线上实时联动司法鉴定中心、公证处进行电子数据保全证书的获取,实现对知识产权所有权的第一时间线上证据固定,完成确权,也便于后续可能存在的纠纷的判责。”百家号版权治理产品负责人梁伟说,2018年该平台确权原创内容600万,共计接收30万+维权请求,99%的都已维权或已受理正在维权中。
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对打击侵权(主要是图片侵权)的力度较强,处理率较高。优酷、爱奇艺、bilibili等视频网站对视频内容侵权的处理,因各自业务侧重不同而互有高低,但差距不大。
“贴吧”的治理情况远远落后市场平均水平,侵权处理率只有79.22%。而它的平均处理周期更达到令人无奈的256天,与同一公司的“百家号”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互联网大平台,事实掌握了一种‘权力’,在信息偏好、信息传播等很多方面可以对用户施加控制。平台越大,责任越大,在版权保护上也是如此,不能依赖于被动投诉,要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主动采取技术手段进行侵权内容过滤,这甚至比加强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在改善版权环境上更有效果,因为执法和司法受制于资源限制,又是个案处理,事后处理,和平台的预防机制在效果上不一样。”袁真富说。
袁真富说,比如,微信公众号的原创标签,在微信生态圈里可以说极大地减少了原创作者的侵权困扰。
“免费听课”使朋友圈、小程序等酿成知识付费“侵权黑窟”
近两年,知识付费市场井喷,体量急速扩张。随着内容产品的新生态形成,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一块蛋糕,知识付费领域发生的侵权事件层出不穷。
“版权报告”显示,知识付费市场的被侵权渠道大致有三种,一种是在新浪博客里介绍付费课程相关内容,将联系方式嵌在其中,进行点对点盗版传播。第二种是,通过“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进行盗版课程的交易。第三种是借助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小程序等社交渠道,以“免费”名义利诱用户转发盗版课程的海报,从而引更多人群关注微信公众号已经小程序或者加入盗版内容群,以获取盗版的知识付费内容。
“版权报告”举例指出,在短至3小时内,这样的盗版群规模即可500人满员。粗略计算,付费内容的生产者几小时内损失即可达数万元。这种通过微信群、小程序的方式传播盗版内容,给创作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江苏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亚春表示,知识付费以及影视等内容付费领域,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侵权方式,利用群裂变的方式,在朋友圈、微信群等社交空间传播盗版信息。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盗版侵权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也会更广;另一方面,此类侵权行为很难被技术检测到,毕竟涉及到了版权保护与隐私权的冲突。
“在现实中这可能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社交平台有自己的顾虑和利益考量。在一些相对隐蔽的社交传播渠道里,即使通过技术监控到了侵权,取证也是一个问题。”袁真富说。
袁真富认为,一方面,对于聊天群这类相对私生活化的场合,侵权打击还是要有所退让。另一方面,关键还是抓源头,比如这些侵权内容可能来自公众号或其他自媒体,从根上切断,效果更好。
“此外,需要平台承担更大的责任,比如,平台给权利人提供版权内容注册,授权平台系统可以自动进行内容检测过滤,而不是交给权利人自己去维权,因为权利人难以追踪和阻击这些侵权行为。”袁真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