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12月27日讯近日,第20届中国专利奖颁奖大会在京举行。山东省共有63项专利获奖,其中专利金奖(外观设计)6项、专利(外观设计)银奖4项,专利(外观设计)优秀奖53项,金银奖获奖数量创历史新高。中国专利奖是我国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奖项,是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山东省获奖项目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技术创新水平高。高质量专利是企业加强技术应用和效益转化的基本条件,技术创新水平是衡量专利质量的重要标准。本届专利奖山东省涌现出的一批技术创新水平高、国际领先的核心专利项目,为山东省企业走出国门,引领行业产业发展起到了支撑作用。金奖项目“一种轨道车辆前端吸能装置(专利号ZL201310488975.9)”是保障高速轨道列车碰撞安全的原创性、核心专利,其颠覆了传统吸能装置与前端底架独立的设计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动车组提速后设计空间受限问题。该专利经过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520万公里实车运用考验,通过了中南大学元件级、部件级、整车级试验测试,完成了美国TTCI权威机构世界上首次高速动车组的列车级测试,碰撞吸能水平达到国际领先。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该项目的权利人,依托专利创新突破了引进技术封锁,形成了以该专利项目为核心、符合我国高速机车发展需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被动安全防护系统,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和标准的空白,为中国高铁走出去提供有力支撑。
二是保护措施得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知识产权保护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积极推进“大保护”、“快保护”和“同保护”的格局。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是市场化的过程,更是一个严密的法律保护过程,保护是专利技术应用和发展的根基,是维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专利技术进步的核心。九阳集团的“豆浆机K1(专利号ZL201530000526.5)”项目获得本届外观设计专利银奖,该集团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不断增强本企业的专利保护工作,通过设置专业团队建立了跨部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充分利用专利导航项目,形成引领机制,把握产业链中关键领域的核心专利分布,以全球视野明晰产业竞争格局、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同时采取了走动融合式沟通,研发流程与风控流程结合的方式管理专利风险,保障了知识产权应对的系统性和专业性,目前已有16项核心技术申请PCT,8项申请巴黎公约保护,在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获得50项专利权,对主导产品构筑了完善的专利保护体系。另外,近年来团队通过行政、司法途径开展主动维权20起,有效维护了公司的合法权益。
三是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山东省获奖项目中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和传统升级产业的项目共计59项,占比达93.7%,其中,属于五个战略新兴产业的占比为67.8%,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提供高质量的创新成果。据不完全统计,本届获奖项目通过专利转化实施,已经实现新增销售额超过1000亿元,新增利润200多亿元。“一种硫酸盐法蒸煮的针阔混合浆的漂白工艺(专利号ZL201110288218.8)”项目,以独占许可方式在山东晨鸣纸业集团公司实施,具备了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了污染功效,新增产值191.93亿元、新增利润23.46亿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歌尔股份有限公司的获奖专利为“一种通信耳机的语音增强方法及降噪通信耳机(专利号ZL201110229003.9)”,产能可实现立体声耳塞式音频产品2500万只/年,来满足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截止2017年底出口额达到115亿元,新增利润13.8亿元,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0个,极大地优化了区域产业结构。
四是产学研结合紧密。本届专利奖山东省获奖项目中,高校和研究机构占全省获奖总数的19%,达12项。几乎所有的获奖项目在研发环节均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参与。烟台大学的“用甲乙酮系列混合溶剂分离丁烷与丁烯的方法(专利号ZL00136535.5)”获得专利金奖,该项目在理论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得到了可以替代国际领先技术的碳四丁烷与丁烯的分离技术,相比同类技术节能效果明显,完全替代了进口技术,采用了环保低毒的溶剂,有利于劳动卫生和环境保护。目前,该技术已成功许可给35家相关企业实施,合同规定的碳四处理能力达到每年830万吨,年新增价值约50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克服了企业在技术研发领域实力普遍不足的短板,扩大了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深入合作,也极大地提高了专利转化的能力,缩短了专利成果的转化时间,对加强专利保护,促进专利运用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