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商消费逐渐成为各大电商巨头争抢的新市场,农村居民的购货渠道也从线下的熟人小店扩展到线上、线下多种购物方式并存。然而,农村的假冒伪劣产品并没有因消费方式的变更而消失。随着时代发展,农村假货的焦点出现了从“假种子”到“假箱包”的变迁,便捷的互联网平台则催生出“家庭工厂”“出租屋工厂”。记者调查发现,在利益的驱使下,不法团伙以身试法,甚至形成隐秘的制假售假产业链。(6月17日《南国早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日益活跃,为广大商家提供了广阔的销售空间,但同时也让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家有了可乘之机。由于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县城或农村地区已沦为垃圾食品和“三无”产品的“重灾区”。
一些不法商家之所以如此胆大妄为,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农村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一些农村消费者买东西往往不看商标,只要便宜,能吃能用就行。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相对薄弱,防范网络不够健全,也给一些不法商家送“祸”下乡壮了胆子。再者,由于农村消费者购买力和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不少人热衷于低价买“名牌”,这使得不少披着“名牌”外衣的假冒伪劣商品大有“市场”,“推动”了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销售。
“李鬼”猖獗凸显监管“折了腰”。监管的真空,滋生了假冒伪劣的土壤。监管乏力,违法成本低,是制假售假市场红火的根本原因之一。假冒伪劣是严重危害国民经济的毒瘤,也是打假的重中之重,事关市场秩序的良好稳定运行,更关乎百姓的利益和健康。因此,相关监管部门必须创新监管手段,施以重拳打击,斩断利益链,营造良好有序的农村市场氛围。(左崇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