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家电魂》发布一篇行业观察《假冒家电、傍名牌猖獗,是危害行业健康发展的毒瘤》一文,在业内引起关注和共鸣。有很多业内人士在阅读后留言,绝大多数对于这种假冒、傍名牌嗤之以鼻,愤慨至极。当然,也有留言观点相左,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但不论如何这种讨论对于明辨是非,净化行业是大有裨益的。
有个问题一直令行业的困惑,使得业内人士迷惑不解,现在不是需求在升级吗?行业在向高端转型吗?为什么还会有假冒、傍名牌的存在呢?每年的315是国内的消费者权益日,315晚会也会曝光一些典型案例,政府及行业组织在积极引导社会和市场打击假冒,也在引导消费者不去购买、消费这些假冒、榜名品产品。但实际消费虽然是在不断好转,但仍然难以杜绝假冒、傍名牌的滋生和蔓延。
假冒与傍名牌的长期存在,是与整个国内环境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假冒、傍名牌在国内是有着生存、滋生土壤的。至少包括三个大的层面:
法律层面的不完善
法律层面。虽然说政府在法律、法规上对制假、售假是有所规定的,但不论从《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质量法》甚至《刑法》都有一些相关规定。但总体来说执法力度偏软、处罚偏轻,对违法者震慑力度明显不足。实际上法律在某些方面的缺失,给这些制假、售假、傍名牌提供了滋生的温床。
法律意识层面。像傍名牌现象,虽然也有知识产权保护法的限制,但人们长期以来对知识产权的淡漠视和执法力度偏软,使得国内还没有形成对法律和知识产权的敬畏,钻法律空子和打擦边球司空见惯。一些人通过这些违法或者是打擦边球得到了实惠,因此而完成了第一桶金的积累,给一些人起到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
很多人还认为,制假、售假、傍名牌是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然现象。像日本的60-70年代,韩国的70-80年代,经济发展的初期都出现过仿冒、制假、傍名牌现象。而这一时期的消费者也是既想购买知名品牌,但又没有经济实力去支撑,假冒或者是傍名牌的产品就能够满足这些人的消费心理。因此,国内现在出现类似的情况并不意外,以为这是经济腾飞的必然附加品。
当然,也有一些人说,我们注册了商标,只要能注册下来,就没有问题。但有一个案例能够清楚地说明问题,那就是最高法院审判的乔丹商标案,最终认定乔丹体育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注册的“乔丹”商标损害他人现有的在先权利。乔丹案不也是有注册商标吗?怎么样?不是一样败诉。
其实,很多的傍名牌与乔丹案类似,Pa商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因为松下的商标Panasonic知名度极高,才要去傍。从历史上看,中国成功的商人都是以诚信经营,傍名牌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经营上的不诚信,让消费者在误解的情况下去购买,难道说有了一个注册商标就心里不愧疚吗?实际上,是钻了国家商标管理的一些空子,或者说是打了擦边球。
短期利益的吸引力
一位长期跟踪家电行业的人士对《家电魂》说,在家电经营群体中活跃着一群游离于正品家电与二手家电之间的商家。他们都是市场的短线投机客,什么东西一旦出现暴利,就会蜂拥而上,形成市场上的热点。假冒、傍名牌就是如此。
像前文所说的Pa打头的傍松下品牌的产品能够在农村及城乡结合部盛行,就在于这些商家看到了所谓的商机,一方面农村城镇化的提速,使得一部分刚刚脱离贫困的人想要消费名牌而没有能力,像Pa这类的傍名牌恰好符合了他们的胃口,适应了他们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假冒、傍名牌产品成本低下,售价也是极为便宜,可以迅速在市场上脱手。有这样的投机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种短期利益的驱使下,经营假冒、傍名牌就成为快枪手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最好标的。最主要的是,这些人不仅在经营这些假冒、傍名牌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还能够确实在经营过程中获得可观的盈利。长期以往,他们在这种非法经营中获得了甜头,一有这样的机会出现,就会蜂拥而至。
一位谙熟此行业的经销商并不讳言,称他们也都是想赚一些块钱,经营傍名牌产品就是寄希望快出快进,以最快的时间捞的第一桶金,然后洗白后再从容的做经销商。当然,很多人一旦入了此道很难再出来。此君坦言,除了打擦边球心中忐忑外,干此行一是来钱特别快,二是相比轻松,比作正规经销商要死不活的刺激很多。
规模、生存的驱动力
前面所说的是从经营层面而言。而从制造端来说,假冒、傍名牌的产品还不一定就是这些经营者自己所生产的,深究起来里面的渠渠道道还不少。用句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水很深,很多实际上是一般消费者都想象不到的。
一方面经营者还不具备生产能力。比如,彩电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产业,不是经销商拿一点钱就可以做得到的,这需要投资生产线、检测设备、研发设备,还需要配备产业的采购供应链等,生产是一个体系,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再比如像空调这样的产品,现在都到了智能化阶段,早期那种夫妻店已经很难以组装形成螺丝刀工厂。
另一方面做傍名牌或者假冒是有风险的,自己建厂来做往往会鸡飞蛋打。毋庸置疑,这些人心里也明白,不论是假冒,还是傍名牌,只能是短期而为,长期做下去必然会撞到大神。因此,为傍名牌一般是不会自己去做,而是在产能过剩行业寻找厂家来OEM。
据了解,被傍名牌、假冒者找到的制造企业,一般要么是在行业已经被边缘化的企业,他们为了生存可以不计后果;要么是一些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在产能无法释放,或者是为了产能指标,不负责任的为其贴牌生产。最终以“不知情”,被人所利用,或者是“我不是有意的”来搪塞。实际上是不是心知肚明,真的无法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