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只以蓝色为主,黄红为辅,色调鲜艳,花纹斑斓,造型古朴的景泰蓝作品,绚丽多彩,尽显典雅风范。“景泰蓝制造工艺复杂,釉料配制和烧造技术难度大,我们一直在探索制作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已经提交中国专利申请30余件,我们用专利新技术制作的作品,造型与质量都有较大提升,还被用作了国礼。”近日,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李佩卿向本报记者介绍,无论是制作技术还是外观造型,以专利等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保护,才能更好地让这项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创新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的重要指示,强调了倡导创新文化的重要意义,倡导创新文化、弘扬传统文化,都是新时代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使命,对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李顺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走进新时代,要以新发展理念激发创造活力,在新时代、新起点上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
遗产保护成绩斐然
“有了专利权,一旦遭遇仿制侵权,就有了依法维权的底气。”山东省桃木雕刻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王来新介绍。王来新在非遗传承创新中,拥有20余件中国专利,知识产权保护不仅为发展护航,也为发展添翼。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非遗及传统文化都是民族瑰宝。加强保护与传承,对于新时代中国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非遗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成绩斐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创新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确如此言,逐渐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越来越多的非遗及传统文化提供了沃土。截至目前,我国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国务院公布了四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各省区市公布了1.3087万项省级代表性项目,命名了四批1986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命名了1.4928万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内容和形式保持完整的区域设立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5年来,中央财政共投入46亿元用于非遗保护事业,中央预算内资金安排11亿元建设153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地方财政累计投入39亿元,大多数省区市为本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3000元至2万元不等的非遗传习补助。一大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得以有效保护,传承活力大幅提高;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不断迸发,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知识产权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思想意识保障。传承发展非遗,保护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知识产权文化的重要着力点。”李顺德认为。
文化建设再谱新篇
“我们学校不仅有知识产权文化普及课,还有多个发明创造兴趣班,如今我已经提交中国专利申请十几件,我的发明在第四十二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获得金奖。”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学生赵天阳表示,该校积极开展知识产权文化教育,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从大学到中小学及有关社会机构,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形成日益浓厚的氛围。与此同时,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早在201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等六部门即出台了《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具体举措,确定了发展目标。2015年12月,《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为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营造良好氛围。《“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也将加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作为四个重大专项加以部署,为知识产权文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
在政策支持、主管部门指导下,各地大力开展知识产权普及教育,建立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学校,形成“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良好局面。截至目前,共评定出两批共60所全国试点学校,超过一半的省份启动开展了省级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工作,评定省级试点、示范学校870余所,参与师生近百万人。
知识产权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极大激发了全社会的创造热情。5年来,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两个100万件”的突破,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扬帆远航,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中国创造成果丰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
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正在向世界呈现一个内蕴深厚、面貌全新的大国形象。中国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将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强大的正能量。“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指引,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必将使知识产权文化建设呈现新局面,为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提供更为强大的动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推动中国创新涌现更大中国奇迹,为世界做出更多中国贡献。”李顺德表示。(本报记者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