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们,购物时一定记得看清楚了!你买的是康师傅还是康帅傅?你买的是雪碧还是雷碧?你买的是王老吉还是王老菊?你买的是清风纸巾,还是三青风纸巾?(9月16日中国青年网)
近日,诸多山寨产品“火热”亮相,成为全国“新网红”,相同的包装、相似的字体,“缺横少竖”来山寨正牌商品似乎已成为“商界”惯例。康帅傅、雷碧、王老菊、红午、必剩客、大白免奶糖……一系列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商标,一个个“奇思妙想”的“作品”,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国内山寨者的“机智”。
克隆商标是侵权,山寨“成果”本质上是假冒伪劣品。1963年的《商标管理条例》和1982年的《商标法》均认为,故意克隆他人商标属于侵权行为,“商标山寨”自然也在侵权行为之列。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就可以看到山寨品只是徒有同品牌商品相似的“外表”,在这件“外套”下隐藏着的是不规范的厂房、不合格的产品和违法逐利的“黑心”。比如“著名的”三青风纸巾,生产现场卫生条件极差,纸巾质量难以达标,其本身就是伪劣产品。笔者就曾误买过一款“云南百早”牙膏,外形直接照抄“云南百草”的设计,但里面的牙膏粗制滥造,质量实在不敢恭维。由此可见,山寨产品本就属于假冒伪劣商品。
驰名商标“精心备战”仍难挡山寨厂商“花样百出”。为了保护自己的商标,大白兔奶糖注册了大灰兔、大黑兔、大花兔、小白兔、金兔,但“大白免”仍然“横空出世”;养元智汇六个核桃,牌子响当当,广告响亮亮,但是“七个核桃”“十个核桃”依然大行其道;“老干妈”自己便注册了老干爹、老干爸、老干娘、干儿子、干女儿等多个相似商标,但福建的“老大媽”仍然“大火”,两个公司的商标官司直至去年才尘埃落定。凡此种种,虽然让人啼笑皆非,但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品牌”怎么了?
“机智”商标何以大行其道?值得深探究,应当细思量。一方面,山寨厂商多隐藏在农村、山区,位置偏僻且交通不畅,客观上加大了工商执法的难度。而且,商标侵权认定难度大、耗时长。就比如,“老干妈”和“老大媽”之争,一场官司四年才结束,商家维权成本可想而知。另一方面,部分山寨产品生产者创新意识较弱,法律意识淡薄。一些企业只讲模仿,不谈研发;生活散漫,生产“任性”。如此经营,恐怕“必剩客”也会变成“必败客”,企业岂有做大做强的机会?
对于山寨厂商,各地政府应结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为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创业支持;要对接“国家品牌战略”,引导企业品牌化经营。唯有如此,山寨商标才会“无用武之地”,“机智”商标方可“今日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