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升级激发消费金融市场的巨大潜能。短短十年内,已诞生像平安普惠、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互联网消费金融服务行业的领跑者。然而,阳光之下必有阴影,在一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却也乱象丛生。行业的井喷式发展也吸引不少投机分子的视线,山寨机构、身份冒用、金融诈骗,各类知识产权侵权事件频发,滋生金融安全隐患,企业的维权意识亟待提高。
互联网成侵权“重灾区”,金融企业易遭四类侵权
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让许多不法份子寄望通过侵权来分一杯羹,令互联网成为知识产权侵权的“重灾区”。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共办理的电商领域专利行政执法案件就达到7600件,同比大幅增长。
在金融科技的推动下,金融行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逐渐向互联网渗透。通过仿冒域名、APP、商标、抢注搜索关键词等途径,不法份子正猖獗地染指金融改革的成果。伴随知识产权侵权现象,诈骗、非法集资等刑事案件也日渐频发,对众多知名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品牌、渠道以及商誉都带来极大威胁。
汇业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黄春林律师指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知识产权侵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商业方法、计算机软件的专利及著作权侵权;二是仿冒、盗用知名金融企业的商标、企业名称、域名;三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非法获取金融企业的数据和信息;四是由侵权衍生出的诈骗、非法集资等刑事案件。
维权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提高意识制定全面保护体系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虽然已有所增强,但维权之路依然任重而道远。目前行业的普遍认知是,金融行业知识产权侵权打击积极性较低,维权资金投入较小,侵权打击手段和方式较为单一,才让侵权者有恃无恐,愈演愈烈。对此,平安普惠法律合规部负责人表示,消费金融服务业务的主要开展渠道是互联网,而互联网上的伪冒方式呈现出变化多、扩散快且追踪难的特点,从而给金融服务机构的维权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黄春林律师建议,各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除了要提高维权意识,还要综合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网络立体打击的方式,积极打击各种层出不穷的侵权行为。金融服务企业应当建立综合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制定立体的、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同时还需要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知识产权侵权打击联动机制,促进市场良性发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政策不断完善让维权有法可依行业必将迎来大浪淘沙
与此同时,监管层也关注到互联网金融的行业乱象。刚刚过去的2016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元年。随着一系列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行业的野蛮生长期已经过去,政策的出台不仅为合规平台维权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奠定了基础。
2016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出台《关于严格专利保护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全面加强专利保护监管、加快建立快速协同保护体系等33条严格专利保护的具体措施。其中将网络专利保护列为重点之一,具体措施包括强化网络交易平台的保护责任,加强网络交易平台政企合作,完善电子商务领域专利执法协作机制,严格跨境电子商务的专利执法监管等。
显然,互联网金融行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仍处于一个不断加强和深化的阶段,目前企业常用的维权方式仍拘泥于刑事报案、民事诉讼等传统法律维权手段,尚未充分了解互联网服务特性。
今年3月起,平安集团发起“暴风维权计划”。在此倡导下,平安普惠推出一系列重击包括冒用商标、伪冒官方APP或网站等互联网金融侵权现象的措施。截止2017年5月,在较短的时间内,平安普惠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综合维权措施,实现成功维权的案件共计160余例,侵权APP已下架、已停止侵权行为的案件共计28例,对侵权行为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有效的维护了平安普惠的品牌形象,给互联网金融维权树立了行业标杆。
在平安普惠法律合规部负责人看来,平安普惠的维权工作任重而道远,公司上下相关部门后续将不断完善联动协作机制,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平安普惠下阶段的维权重点将继续集中在互联网领域,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各大网络服务平台的监控,与行业协会、监管层等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打击侵权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内外的培训及宣导,更多尝试与各网络服务平台合作维权,设立线上投诉渠道、在官方平台发布维权声明等新型维权方式。
平安普惠一系列维权行动的目标,不仅是要有效的打击侵权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同时也希望通过侵权打击行动减少金融消费欺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更要树立行业典范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平安普惠法律合规部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不断完善以及企业维权意识不断提升的推动下,互联网金融行业势必将经历一场大浪淘沙。部分创新能力较弱、后续发展动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排挤出市场,而业内优秀的龙头企业有望迎来更大发展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