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沈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1批次糕点抽检不合格 上海市质监局抽查商品包装 饮料酒合格率92% 河南省食药监局抽检5大类食品3013批次样品不合格112批次 福建三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6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组成联合调研组赴浙江上海调研 有力提升对非出口产品监管效能 山东德州市质监局:1个批次弹簧软床垫不合格 最高检:依法惩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 保护权利人不受不当追诉 日本专利局将举办“AI×商标:图像检索大赛” 如何实现视频网站电视剧版权与盈利双突破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食品519批次 8批次产品检出微生物污染 国外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山东青岛市食药监局抽检2大类食品191批次样品不合格7批次 别让山寨食品“横行乡里” 十厦门企业产品上质量“黑榜” 质检总局公布新一期未予准入食品信息32批次107吨饮料不合格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1批次食用农产品检出农兽药残留问题 "手机总动员"背后暗藏专利隐忧 影视版权公证让盗版侵权“退避三舍” 新疆阿勒泰地区市场监管局:1批次鲤鱼(淡水鱼)抽检不合格 埃及专利局对西班牙专利商标局进行考察访问 希努尔检出质量不合格产品 工商局称厂家未提出异议 河南漯河市质监局抽查童车等产品2批次不合格 广西市场监督管理局抽检食品2批次不合格 广东省深圳市食药监局:5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 贵州省市场监管局抽检食盐96批次样品 不合格1批次 中策专家咨询会举行 各界代表热议知识产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汞超标影响大脑发育 贝因美亨氏忙召回 湖南省新邵食药工质局严厉打击商标侵权 安徽省食药监局抽检酒类131批次样品不合格1批次 影视作品:莫让署名乱象模糊版权权属 假药关乎人命,重罚当成常态 农业农村部部署2022年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辽宁沈阳市抽检肉制品样品10批次 不合格1批次 中检集团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入驻阿里巴巴外贸服务市场 江苏抽检背提包商品25个批次 不合格12批次 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新的基础 印度同意加入《WIPO版权条约》与《WIPO表演和录音制品条约》 广州送检姜样品结果:8份山东姜样品1份含毒 广电总局:电影专项资金须公开花销去处 山东济南出台知识产权(专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加拿大卫生部对中国产斜切锯实施召回 吉林省食药监局发布药品质量公告 17批样品不符合标准规定 山东周村区食药监局抽检食品158批次样品 不合格7批次 何为外观设计视图的清楚表达 快评|让名优品牌定义美好生活 正规品牌也搞“山寨维修“ 家电售后套路暗藏畸形利益链 山东滨州入选省专利权“政银保”融资试点 海南自贸港首单专利开放许可交易落地 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6批次儿童家具产品不合格 大众发力氢燃料汽车 八千万美元购燃料电池专利

张效羽:立法缺陷问题不能让职业打假人背锅

最近,一份在互联网上流传的《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5990号建议的答复意见》(法办函【2017】181号)(以下简称《答复意见》)中表明,最高人民法院对“职业打假”行为采取分类对待、逐步遏制的态度。根据《答复意见》的表述,最高人民法院“可以考虑在除购买食品、药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并“将根据实际情况,积极考虑阳国秀等代表提出的建议,适时借助司法解释、指导性案例等形式,逐步遏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笔者认为,不能将我国当前职业打假产生的社会问题主要归结为职业打假这种牟利活动。应当看到,如果立法和标准方面不存在问题,职业打假是一项值得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我国职业打假所造成的实际社会危害,主要是立法立规环节的缺陷所致。我国立法缺陷导致普遍违法,并靠“选择性执法”维持基本各地经营秩序。这种不健康的法制秩序被“职业打假”钻了漏洞。对此应当清理不切实际的法律法规,而不是清理职业打假。

一、什么是职业打假

所谓职业打假,就是以营利为目的,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的规定,通过“知假买假”、“知劣买劣”获取双倍甚至十倍惩罚性赔偿而获利的行为。我国《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规定消费者如果买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除要求赔偿损失以外,还可以要求生产者和经营者赔偿价款十倍或者损失三倍的赔偿金。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也规定,消费者对于有缺陷的商品和服务,有权主张所受损失二倍以下的惩罚性赔偿。因此,就有一些人,专门购买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然后“故意”投诉到有关部门要求高达10倍的惩罚性赔偿,以此牟利。

二、职业打假的真实危害主要是立法缺陷所致

职业打假不是非法敲诈勒索或栽赃陷害,是抓住生产经营者的真实违法行为索取高额惩罚性赔偿的活动。是否能够拿到惩罚性赔偿,最终也要靠相关执法机关依法认定。但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对职业打假表达出严重不满呢?主要是我国立法端的问题。具言之,就是我国立法往往追求与国际接轨、不合符合中国经济社会水平,导致相关生产经营者普遍违法。在没有职业打假现象情况下,基层执法机构往往通过“选择性执法”对这种普遍性违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职业打假出现之后,职业打假人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一根筋”挖掘所有违法行为,“选择性执法”失去了对广大生产经营者的保护作用,广大生产经营者苦不堪言。

如果职业打假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是合理的,则职业打假本身没有任何现实社会危害,反而是一种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落实的非常好的办法。职业打假通过牟利的动机,调动社会力量到处挖掘“违法”现象。由于这种牟利机会的存在,这种挖掘的动力远远大于基层执法部门执法动力,对于遏制相关违法、违规活动是一种“核武器”级别的措施。《答复意见》也明确指出,“职业打假人自出现以来,对于增强消费者的权利意识,鼓励百姓运用惩罚性赔偿机制打假,打击经营者的违法侵权行为产生了一定积极作用”,并且认为“可以考虑在除购买食品、药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职业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为”。由此可见,最高人民法院仍旧支持在食品药品领域的职业打假活动。其原因就是职业打假是针对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落实的“核武器”,食品药品领域关系重大,职业打假这个“核武器”仍需保留。

职业打假之所以产生一些社会危害性,主要是职业打假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或国家标准不值得严格执行。《答复意见》指出,“牟利性打假的对象主要是大型超市和企业,主要集中在产品标识、说明等方面”,但如果相关法律对于超市企业在产品标志、说明等方面的要求具有严格落实的必要性,则职业打假促进了这种法律要求的落实,应当是一件好事情。离开了职业打假,是不是基层执法部门也要严格要求企业落实“在产品标识、说明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如果相关执法部门也要严格督促落实相关规定,职业打假出于牟利性动机客观上促使相关规定落实又有什么社会危害性呢?《答复意见》将这些领域的职业打假视为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活动,实际上变相表明,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有关产品标识、说明等方面的要求是没必要严格落实的,在这些领域还是“选择性执法”比较好,或者干脆“不执法”更好。那么既然严格落实是对企业的伤害,为什么立法、立规的过程中还要做相关严格规定?

所以说,“职业打假”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促进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严格执行的“核武器”。只不过有些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真的严格执行起来,谁也受不了,所以职业打假在这种语境下,成了一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活动。职业打假由红变黑的最关键变量,还是立法、立规的内容是否应当严格执行的问题。

三、职业打假揭示我国“超前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的普遍现状

正如上文所说,职业打假本身促进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但是,法律法规严格执行在有些情况下未必是一件好事。由于我国立法环节存在立法不透明、行政部门主导立法、相关利害关系人参与立法不充分、立法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使得我国立法环节产生的法律,经常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到了实践过程中,就是实际部门普遍违法。在普遍违法的情况下,选择性执法也就成为必然。基层执法部门不可能宣布法律无效、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法律执法(否则企业都死光了也不行),就只能选择性执法。

这种“超前立法、普遍违法、选择性执法”的大环境,给职业打假人甚至职业举报人制造一个非常丰厚的生存土壤。比如,《广告法》第九条明确规定,广告中不能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而且第五十七条还规定一经查处罚款20万元起步。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些人专门到市场上寻找含有“最好”“最高级”“最佳”“最权威”“最舒适”等字样的广告,以威胁举报为由敲诈商家、死缠烂打。这也给一些地方相关政府执法部门权力寻租创造条件。尽管这个例子和职业打假不完全符合,但是道理是相通的。在这种现象出现之后,我们应该首先质疑《广告法》为何作出如此一刀切的规定,而不是禁止相关举报,或者干脆把相关举报者以敲诈勒索罪投入监狱。

四、应从法律法规清理角度解决问题

解决职业打假可能产生的社会危害问题,必须从立法端相关清理入手。由于长期以来选择性执法的存在,尽管我国法律法规存在很多不切合实际的问题,但基本上没有暴露出来。这些问题都在执法环节被“选择性执法”甚至“不执法”消化掉了。但是职业打假者的出现,扰乱的原有的平衡。加之目前对基层执法部门问责越来越严厉、对执法不作为处罚越来越严格,靠基层执法部门的选择性执法或“睁只眼闭只眼”消化立法缺陷困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去打击职业打假人是本末倒置。应该组织相关专家、企业和执法部门,对作为执法依据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进行常态化梳理。对于现实中反应很大、不得不靠“选择性执法”维持基本生态的法律法规,在充分论证的情况下,该修改修改、该废止废止。

一种靠“选择性执法”才能维持的经营秩序,无法给大部分企业提供可预期的生产经营环境。这种秩序让职业打假者钻了空子还是小事儿,其对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都有长远的危害。

作者是国家行政学院行政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作者:张效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

猜您喜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