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发出通知,鼓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厨房、配餐间等安装监控摄像装置,实现食品制作实时监控,公开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自觉接受学生及家长监督。(4月11日新华网)
近几年,学校乱象可谓一大“敏感词”,假冒绿色猪肉、地沟油给学生做菜等屡见不鲜,学生为了吃得放心而频频“被科普”。如今,湖北、四川、辽宁、浙江等地的部分中小学、幼儿园、大学校园食堂的后厨已经实现视频监控,并在就餐区以电视直播的方式展现在师生面,值得我们为这些食堂点赞,更为学校那份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点赞。
据媒体报道,2016年10月,河北正定县弘文中学数十名学生发生食物中毒,学校食堂分餐处被查封,相关校领导被撤职;12月,河南信阳一学校数十名学生食物中毒,涉事学校校长和分管副校长被免职。在连续爆出多起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后,让众多家长对学校食品安全的信心丧失殆尽,更多的也是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产生质疑。
诸如“食安亮化”网上直播APP之类的做法,可以观看到数十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后厨直播,包括配餐、消毒洗碗等各个环节的监控,公众可以通过手机随时进行监督,如此确实方便群众监督,但笔者认为,仅凭群众监督还不够,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转变监管被动局面,建设一个完整、立体、多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以对学生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大对食品生产过程的监督力度,不留死角,例如食品采购地点、食材是否过期等,都应当逐步变得透明公开化。有关部门还应构建起严密的食品监管法律,以行政手段保障公众高透明信息的来源,强化经营者的被监督主体地位,对那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食堂和个人一律严惩、不容私情,与学校建立协同共治的校园食品安全生态环境。长江网网评员:于维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