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这样一句玩笑话:流氓会武术,谁也挡不住。现实中,有一类人更加可怕,那就是“知识产权流氓”——他们披着知识产权的合法外衣,却干着职业碰瓷、敲诈勒索的非法勾当。调查显示,2016年,超过八成的电商曾遭“恶意商标”投诉,且有18%的商家一年被投诉超过5次,严重影响到数以百万计商家的正常生计。(4月8日《法制日报》)
所谓“恶意商标”,就是将各个行业的通用词、描述词注册为商标,然后滥用“通知-删除”原则展开侵权投诉,以此要挟商家出钱私了。有人将“呼啦圈”注册为商标,网上网下所有叫“呼啦圈”的商品以及所有销售呼啦圈的商家,便都成了该商标持有人的潜在投诉对象;有人将“破洞”“一脚蹬”“打地鼠”等注册为商标,这意味着,商家如果在介绍某款衣服时使用“破洞”字样,便构成了侵权……说到这里,你大概就能明白,为什么多达八成的电商曾遭“恶意商标”投诉,为什么这些“恶意商标”持有人被称为“知识产权流氓”。
注册这样的商标,当然不是为了生产或销售某种商品,而只是为了打着合法的旗号进行敲诈勒索,这正是“恶意商标”之“恶意”所在。按照相关规定,对于商标侵权行为,商标持有人可以采取“通知-删除”的方式维护权益,于是这些“恶意商标”持有人,便四处寻找侵权商家展开投诉,最后往往以商家赔钱私了告终——对于网络商家来说,他们特别在意自己的商品会不会被投诉、下架,即使通过申诉恢复下架商品,也会造成很大的损失。选择赔钱私了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也正中了“恶意商标”持有人的下怀。“恶意商标”已然形成一条黑色的产业链,将行业通用词、商品描述词注册为商标,实际上构成了“符号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不仅损害了数以百万计商家的利益,而且严重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斩断这条黑色产业链,铲除这颗危害市场的毒瘤,需要有关部门双管齐下。
一方面要加强事先防范,即在商标注册环节严格把关,防止一些行业通用词、商品描述词浑水摸鱼被注册为商标。像“呼啦圈”这样的行业通用词,像“破洞”这样的商品描述词竟然能被注册为商标,实在匪夷所思。另一方面要加强事后干预,电商平台应与商标行政主管机关密切合作,开辟绿色通道,建立“恶意商标”发现与宣告无效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阻止“恶意商标”侵害商家权益。对“恶意商标”设立黑名单和举报通道,一经查实,即依法予以撤销,以免其继续危害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