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不少人在购置年货的时候会选择糖果、巧克力接待宾客或者走亲访友。也还有一些新人冲着“双喜临门”的好彩头选择结婚,购置喜糖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然而近日无锡警方通报的一则消息却让不少已经购置了该物品的公众颇为震惊。警方在安徽芜湖一民房改造的车间内查获假冒名牌巧克力30余万粒,一箱成本约为300元的假冒巧克力几经转卖,销往喜糖铺子后价格能高达每箱700多元,涉案金额上千万元。
那么这些假巧克力是何时开始生产流向市场,又是如何被发现的呢?据相关报道,早在2014年这家私人作坊就开始大批量生产假冒“德芙”牌巧克力,内部分裂之后,又开始生产假冒“费列罗”牌巧克力,这些“假货”被喜糖经销商倒买倒卖,逐级提价,且在倒卖过程中不少经销商是知假贩假的。然而事情之所以败露,是因为在一个终端销售环节的喜糖铺多次接到客人投诉其贩卖的巧克力口感不正,于是向德芙巧克力中国厂商求证,鉴定为全部都是冒牌货。
这样一起横跨苏浙皖的特大制贩国际知名品牌“德芙”“费列罗”等名牌巧克力案着实令人震惊。在巨大的利益驱动下,这些不法商贩制假售假、知假贩假,不仅缺少商人最基础的信誉,还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是商业文明中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双缺失。然而这样的利益非但不能长久,还必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然而不知是不是受到了太多“假”的洗礼,现在当公众面对这样一个尖锐问题的时候却发出了近乎调侃似的声讨。“我可能是吃到假巧克力了”“我可能拿到了假试卷”这样的句式频出。
对此相关专家表示,这是一种新的吐槽文化,属于“反话正说”,容易勾起群体的“趣味认同”。笔者认为,对于“假货”的认知,从心态来说可以不必过分紧张慌乱,但是从态度上来说必须严肃抵制,不可留有生机,减少过度娱乐化的炒作和解读。提升自身对“假货”的辨别能力,适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不贪图便宜而忽略质量,不给“假货”留有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也要呼吁相关政府部门加强监管和查处力度,对于屡禁不止的制假贩假“下狠药”,切勿让“假”风继续蔓延。(央广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