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议题,让我回想起今年年中,本人一篇热门文章被“神奇”地移花接木,并在网上疯狂传播的往事。从最初的愤怒到其后的无奈,再到之后的妥协,心理历程相当曲折。侵权行为到底是怎样发生的?最初我尝试过追问,进而想追责,经过一番尝试,最终我放弃了。一位律师朋友以身经百战的经验告诉我:“法律维权所需要投入的各项成本和最终的结果肯定不如我所愿”。
网上打着台湾知名学者龙应台女士大名的文章四处传播,常有吃瓜群众加入转发大军,乐此不彼地传播着伪龙应台们的观点。龙女士也就是通过媒体发了一封公开信,表示网上那篇疯传的文章并非自己亲笔。此事即告完结。以龙女士的权威与声誉,去追究侵权行为的始作俑者,似乎比普通小作者的维权要容易得多。然而事实却并没有导向此结果。
这就是当下涉及知识产权的现实画面——戏谑而充满反讽。
我“聪明地”采取了鸵鸟政策。朋友给我支招,让我接着写,直到写出别人无法侵权的作品来。这话听上去挺励志的,充满了力量。鞭策我在写作之路上抛开干扰勇往直前。然而,细想一下,却发现这话似乎有某种语境上的不正确。是的,侵权之人或者之行为,并不会因为我努力与否,或者我的作品强大与否,来决定要不要对我侵权。侵权行为可以发生在任何人、任何组织和主体身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界、学界、法律界等社会各界,从务实和务虚两个层面,对“知识产权保护”贡献了许多理念和做法。这些探索,协助国人走入知识产权保护的新语境。但是,从我的个人经历来看,唤醒公民个体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觉醒和行动,尚需时日。我们习惯了默默承受。以文化斗士作为标签的龙应台女士在面对网上铺天盖地的侵权行为,不知道是有心无力还是无心无力,最后选择不予追究。这倒与朋友们给我的规劝一致。息事宁人吧,一个小作者,折腾啥呢?转你的文章是看得起你,这不间接地帮你扩大影响力了吗?是啊,我缺乏法律知识,我缺乏勇气,也缺乏耐心。如果要动真格的,维权必然会挤占我的大部分时间,我还能优哉游哉地坐在书桌前写文章吗?我不甘心,又无可奈何。
知识产权保护是一个庞大的命题,具体而微,它应该也属于社会公共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每个人都还在蹒跚起步。面对被侵权,每个个体的态度和行为都决定着某种社会价值的取向。如果,我们对待自己的知识产权也像对待物权一样,以钉子户的精神死磕到底,整个社会的产权保护的氛围和意识,会不会营造得更加紧密和重要呢?
(作者系深圳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