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6)》(下称《报告》)在北京双创周上发布。《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147家国家高新区每万人口授权发明专利42.2件,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4.8件;每万名从业人员授权专利是硅谷每万名居住人口授权专利的1.9倍。
从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成果产出效率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创业创新的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以及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政策支持等,国家高新区的知识产权数量得到提升,知识产权的价值被充分发挥,企业也开始用好、用活相关政策,推动科技成果和专利等转化为生产力,加速产业发展。
建立创新体系
“高新区创新活动绩效指数从2012年到2015年,保持着稳步增长。从结构上看,企业知识产权数量、100亿元增加值拥有知识产权数量和各类指标情况良好,高技术服务人员占比也达到预期。”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会武在《报告》发布会上介绍。
据了解,一直以来,国家高新区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以“创新驱动、内生发展”为主线,以“一个行动,两项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在促进创业创新、推动经济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模式。
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下称东湖高新区)为例,近年来,东湖高新区通过高标准建设双创服务机构、对接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设置21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的创新平台和33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打造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等措施,推动双创平台建设。同时,东湖高新区形成了“一项条例、两个体系、六类政策”的“126”法规政策体系,构建了知识产权、创业创新等六大类政策;目前已聚集了45家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形成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知识产权较为密集的产业。据东湖高新区总工程师冯立介绍,截至目前,东湖高新区主导创新国际新标准16项,同时涌现出了一批新产品,包括存储器技术、可定位可控制的内窥镜等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科技成果;今年1月至9月,东湖高新区专利申请量达1.5万件,发明专利申请近1万件。
李顺德表示,一方面,专利的数量与创新能力和创业环境的优化密切相关,企业要用活知识产权相关政策,发挥知识产权的引领性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知识产权数量指标也并非最终目的,提高专利含金量、加快专利等转化应用,依然是高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
提升创新活力
《报告》显示,2015年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为180.9点,较2014年提高了15.3点,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总指数保持稳定增长。近年来,国家高新区从多方面积极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
“我们全力抓好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全区创业创新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园区企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济南高新区科技经济运行局工业和信息化办公室主任李凯表示,济南高新区从发展空间、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等各个方面综合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企业知识体系,并根据经济发展的态势不断创新政策工具,园区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
作为国家第一个高新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委会委员赵清介绍,中关村重大前沿创新成果快速涌现,在全球科技创新竞争中已经由过去的“跟跑者”逐步变成“并跑者”,一些优秀领域甚至处于领跑地位。2015年中关村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了3.7843万件,同比增长43.3%;发明专利授权量1.3万件,同比增长66.1%;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3357件,同比增长达到40.2%。双创周上发布的中关村指数显示,中关村创业创新环境指数较上年提高了184.4,创新能力指数较上一年提高了73.1,国际化指数较上一年提高了158.3。
“国家高新区往往聚集地区优势产业,园区企业创新能力强、知识产权服务需求大,对创业创新环境优化的诉求也更强烈。因此,高新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因地制宜的知识产权工作,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经济,促进创业创新蓬勃发展。”有关专家表示,通过知识产权来提升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激发园区企业发展动力、优化双创环境,是一条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