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足不出户就能在世界各地的顶级商场中试穿名牌服饰吗?别急,消费者马上就能体验这种购物模式了--2016年7月,阿里巴巴将推出Buy+计划,通过将虚拟现实(VR)技术与网上商城相结合,让消费者获得沉浸式的购物体验。
2016年,被业界称为虚拟现实元年。在这一年,国内外公司蜂拥进入虚拟现实市场:先是扎克·伯格宣布成立VR社交团队;随后,华为、小米、HTC等企业也纷纷透露研发VR产品的消息。业内专家表示,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在该领域起步较晚,技术研发相对薄弱,只有加强关键技术和基础技术研发,尽快铸造VR领域的专利“利剑”,才能在该领域披荆斩棘、快速通关。
纷纷涌入探索虚拟世界金矿
近年来,VR技术成为国内外科技巨头关注的焦点,各大公司动作频频。面对VR热潮,人们不禁要问,VR技术为何如此火爆?据了解,VR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为使用者提供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空间,让使用者犹如身临其境般观察、感受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当前,手机和平板电脑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市场呈现饱和状态。VR技术的出现让众多厂商眼前一亮,继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又一出货量大、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吸引了大批公司纷纷进入。”深圳市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3Glasses)首席技术官党少军介绍,手机、平板电脑技术的逐渐完善,解决了VR技术对显示器分辨率较高的需求,带来了虚拟现实交互体验爆发式的发展。
“VR技术涉及光学、电学、传感器等多学科多领域,除了应用于日常娱乐领域,还可应用于军事、航天、工业制造、医学等各个方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杨登才表示,VR技术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大多数企业在该技术涉及的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已有所积累,可以快速实现技术对接,从而降低企业的转换成本,这也是虚拟现实技术吸引众多科技型企业的重要原因。
前景广阔关键技术有待挖掘
据了解,在VR技术发展的50多年里,各国的专利申请量也在不断攀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审查员常琳经过专利检索后发现,目前,VR技术提交专利申请量最多的是美国,约3000件,中国相关申请量约为1500件。美国的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微软、IBM、苹果等公司,布局的技术重点主要涉及图像技术、声音和动作采集、传输显示和还原等。中国在该领域的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3Glasses、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蚁视科技有限公司等,研发重点集中在成像技术、数据传输及通讯、VR技术应用等领域。
此外,通过专利检索,常琳发现美国和中国在VR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存在些许不同:一是美国开展的专利布局较早,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发VR技术,而中国则晚了将近30年;二是美国的虚拟现实研究领域已向工业应用扩展,涉及航空建模、外科手术仿真等,目前中国的VR技术多应用于网游、视频等娱乐领域,对于工业应用还处在实验室研究和论证阶段。
针对VR技术国内外专利布局情况,杨登才表示,微软、IBM等企业很早就开始了关于核心芯片、图形成像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专利布局,而这些是VR技术的基础,国外企业转换应用起来轻车熟路。而国内一些中小型企业虽然关注VR技术较早,但受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其专利申请多以外围技术、集成技术为主。如果国内企业无法持续加大该领域的专利布局,在核心技术方面难以实现突破,未来便可能遭遇国外竞争对手的专利威胁。
“随着我国企业技术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在VR图像图形采集、信息传输通讯、人体工学设计等方面将逐渐赶超国外企业。”谈及国内外VR技术的差距,北京蚁视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覃政表示,从VR行业较为重要的3个技术方向来看,国内企业在光学设计和硬件生产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关于位置追踪交互技术,少数国内企业在这方面已实现突破。但是,我国企业在辅助性的交互性技术领域与国外企业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探索。
“强身健体”凭借专利赢得市场
据了解,除了核心技术有待加强外,目前我国VR市场还存在市场泡沫严重、企业盲目跟风投资的现象。“泡沫的出现是企业盲目跟风的结果,这反映了中国市场的通病,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对产业的客观全面分析,容易被市场表象误导,过于追求短期利益,同时缺乏针对关键技术的专利保护,竞争力不强。而国内大企业则更关注市场的资本游戏,在科技进步和基础技术研发上投入不足。相比之下,国外企业在VR技术研发中系统有序、长远布局、循序渐进的过程,更值得我们学习。”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表示。
除了VR技术的泡沫问题外,中国VR企业还可能面临其他一些难题。“一是部分企业的专利意识淡薄,缺少专利分析和专利布局。二是部分企业面对VR市场的巨大潜力,更倾向于通过产品迅速占领市场,而忽略了市场竞争的本质终究是技术竞争,导致在专利技术方面受制于人。”党少军认为。
对于未来中国企业在VR技术领域的发展,杨登才认为:“相关企业可以尽快成立VR技术知识产权联盟,构建专利池。此外,针对关键技术,中国企业也可在短期内通过与国外企业达成专利转让或交叉许可,规避专利诉讼风险。但长远来看,企业还应加大自身的研发力度,同时积极开展专利布局,凭借专利实力尽早抢占市场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