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欧洲专利局在官网公布2015年度报告,从多个维度介绍全球企业申请专利的情况。
该报告指出,排名前十的申请者,有4家欧洲公司、3家美国公司、2家韩国公司和1家中国公司。飞利浦(2015年申请2402项专利)占据该排行榜头名,中国企业华为排名第四。排名前二十的申请者中,日本的企业最多。
很多业内人士知道,飞利浦斩获“冠军”并非异军突起,而是持续重视创新的结果。
目前,飞利浦的知识产权组合包括7.6万项专利、4.7万个商标、9.1万项设计专有权和5000个域名。他们能长期保持专利量“高产”的秘诀何在?健康界梳理诸多报道以及飞利浦高管过往的言论,答案浮出水面。
底蕴:百年深耕创新
不少媒体的报道中提到,过去100多年,飞利浦一直重视创新,把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整个发展历程。他们说的确有依据,1891年诞生的飞利浦,1905年获得第一项专利,1923年就建立起知识产权部门。自此,创新逐渐融入飞利浦的“基因”。
根基:紧贴人的需求
2014年底,飞利浦中国研发主管、飞利浦中国研究院主管范凯斯(KlaasVegter)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指出,飞利浦的创新体现于两个关键词——创新、人。
据他介绍,飞利浦把人的需求和挑战放在创新工作的核心,同时去观察这些创新可否为社会带来有意义的变化或改善。换句话说,在启动创新之前,飞利浦就确保所做的工作是与“你”相关的,是有影响力和有意义的。
以母婴保健类产品——BendyBumper可变形制动带为例,它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塑形,提升新生儿的被包围感,以及对四肢伸展和弯曲提供反射刺激。这种独特的“体位支持”能力,源于研发人员当初在厚泡沫海绵中加入一根拥有专利的密闭杆芯。
范凯斯在受访时还谈到,一个优秀的研发组织,领先的技术创新必不可少,但技术创新的目的并不是技术本身,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入准确地洞察人们的需求和愿望,而且创新流程的每个环节都不能与终端用户的需求和体验脱节。
视野:追求“一站式”服务
通俗地讲,飞利浦的研发创新不局限于深刨某一个单点,而是沿着这个单点向前和向后延伸,尽可能给消费者提供某类需求的全程服务。
以医疗健康的研发为例,尽管目前人们高达70%的健康消费用于诊断和治疗(意味着这两个方面的市场潜力最大),可是飞利浦坚持认为,人类的健康投入更应该转移到诊断与治疗之前。因此,他们并未局限于诊断和治疗产品的研发,而是拓展视野,将研发覆盖健康科技的整个“闭环”,即“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诊断—治疗—家庭护理”。
团队:倡导多种“交叉”
解放日报记者徐瑞哲和王海燕,曾经探访飞利浦位于荷兰的研发中心总部。
他们在2015年12月刊出的一篇报道中透露一个细节,飞利浦从事研发的科学家,来自各种学科专业,包括化学家、电气工程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药学家,以及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市场学家等,形成项目制的交叉团队。
之所以如此,只因保证研发做到紧紧围绕“人”的需求。
事实上,飞利浦还强调研发部门与业务部门“交叉”。范凯斯接受新华网采访时提及,研究院不是单打独斗,平时会与业务部门开展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或颠覆性产品,提升公司核心业务领域的实力,抑或在核心业务领域之外,开拓充满市场潜力的相邻新业务领域。
“交叉”还体现于外部。范凯斯称,飞利浦一贯倡导开放式创新,基于尊重知识产权的前提,开展多方合作、技术共享、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创新模式,最大程度发挥研发资源的价值。另外,飞利浦研发部门还先后与全球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
保障:设置专门的部门
2012年,飞利浦执行副总裁、首席知识产权官陆毕德(RuudPeters)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杂志专访。据他介绍,飞利浦拥有一个知识产权管理团队,采用中央集中管理式的知识产权组织架构。
成立于1923年的飞利浦知识产权及标准部(IP&S),负责全球范围内知识产权组合的管理和开发,目标是提供知识产权解决方案,帮助各业务部门实现增长并提升盈利能力和竞争力。该部门管理覆盖的知识产权领域,包括专利、商标、外观设计、域名、版权、商业秘密、技术标准与规则。
资金:重金投向研发
公开资料显示,飞利浦2013年投入高达17亿欧元的研发资金,占当年销售收入的7.5%。这笔庞大的资金被分配到健康科技和照明两大研发领域。
至今走过120年创新历程的飞利浦,研发费用一直“步步高”:全球知名网站FierceMedicalDevice,曾公布2011年全球研发预算投入最高的10家医疗器械公司,飞利浦名列其中——该财年仅向医疗科技研发就投入9.67亿美元。此前两年的这项投入,分别是9.12亿美元(2010年)和8.87亿美元(2009年)。
其实,上述几点只是飞利浦跃至专利申请量榜首的部分原因,但一叶知秋。总体而言,飞利浦的创新格局宛如“众星拱月”——多个要素支撑一个创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