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2016CES(国际消费电子展)上,中国参展厂商因为占据全球参展企业近1/3的比例而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有媒体甚至认为,这标志着中国企业或产业已经从“山寨”走向了创新。但令人尴尬的是,一家生产独轮电动滑板车的中国厂商因侵权被现场查封,再次凸显了部分专利缺失靠抄袭起家的中国企业的出口危局。
现场
多家中国企业因专利问题被约谈
据新华社报道,美国联邦执法人员1月7日中午在CES上查抄了一家中国常州公司的展位,并以涉嫌侵犯专利为由没收了该公司展出的独轮电子滑板样品和宣传资料等物品。实际上,这已不是中国企业的产品第一次在CES涉嫌侵权。在去年的CES上,一家深圳公司就涉嫌展出山寨版苹果手表,在被媒体吐槽后便将价格约为60美元的山寨产品撤下。
据《彭博社》报道称,这家生产独轮电子滑板的中国企业是来自常州的“第一国际贸易”(FirstInternationalTrade),但该公司推出的Trotter独轮自平衡滑板被硅谷创业公司FutureMotion认定是抄袭了自家的产品专利。有现场人士透露,“第一国际贸易”此次参展的Trotter独轮自平衡滑板同Onewheel无论在外观还是功能性方面都十分类似。
此外,还有多家中国企业涉嫌违规参展,受到主办方处罚。来自中国深圳的攻蜂数码科技有限公司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展位因涉嫌公司名与注册参展公司名不符而被主办方短暂关闭、连续约谈,并被要求重新缴纳1.6万美元展位费。这名工作人员还说,他从一家中国展览公司的名单上看到,有一长串中国公司的展位被主办方短暂关闭。
记者调查发现,被“约谈”多为专利侵权等法律纠纷。这种问题在中国屡见不鲜,尤其是山寨产品出现在国际性大展上并不是新闻。在参加国外展会的过程中,因侵权而当场被扣押、甚至被起诉的案例并不新鲜,由于欧美、日本等地的知识产权意识与法律体系更加完备,所以针对相关厂商在著作权、注册商标、外观设计等方面的审查也将更加细致与严苛。
事实上,一些经销商带着仿造或者部分涉嫌抄袭的产品亮相CES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因为只要厂商或者经销商能够付清自己的全部参展费用,CES主办方“消费者技术委员会”(ConsumerTechnologyAssociation)几乎会接受所有厂商、经销商的参会申请。对此,“消费者技术委员会”拒绝就此发表置评。
探因
知识产权保护国外严苛国内薄弱
同样是平衡车,去年圣诞节前夕,全球电商巨头亚马逊就下架过这种产品,而且追溯到此前已经收到货的买家也可以全额退款,退款来源则直接从这些中国制造商的账户上扣除。在中国平衡车生产最为密集的深圳,据称有中国供应商已经在一夜之间就被亚马逊退走了6万英镑,折合人民币接近60万元,可谓血本无归。
“这次平衡车被整体下架主要是因为专利问题,在专利纠纷解决之前恐怕很难恢复销售!”有国内电商企业人士表示,在国外的销售渠道中,专利问题可以对商品一票否决,不仅仅是在销售渠道环节,即便是参加展览会,如果有专利方提起异议,有关展品也会被全部清理,即便最终认定不存在专利侵权情况,往往也就是把扣押的展品退还而已,不需要赔偿什么损失。
据了解,电动平衡车由美国发明家DeanKamen与他的公司团队发明设计,于2001年开始量产销售,定价为5000美元,相当于一辆二手车的价格。但在此后的六年里只卖出了3万辆。高昂的售价在于高昂的研发成本,偏向于警察和商场安保等使用群体难以摊平研发费用。
与此同时,国内平衡车市场尚无严格监管,仿制品横行,因无需支付专利费而价格大幅压低,但对于拥有专利权的商家是一种伤害。大量低价产品出口也冲击了原产国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才是美国商家杜绝非专利认证产品出售的真正原因。
相比国外,国内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方面还仍然比较薄弱,主要是处罚力度不够、评判标准模糊。具体而言,针对外观设计抄袭的指控,只要对方能指出两者在设计细节、用材等方面的5处差异,该指控就不会成立;在侵权的处罚金额方面,数千至上万元的罚款对于产权保护根本起不到作用。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国内许多厂商的专利意识薄弱,以至于到了国外便“水土不服”。
建议
做好产品出口目标国的专利布局
在今年的CES展会上,中国厂商因涉嫌侵权事件被查并不是第一例,可以预见的是,也将不会是最后一例。随着我国创新理念的深入、产业技术投入的加大,我们总归是要摘掉那被外界诟病了太久的山寨帽子,远航至西方市场。而在此之前,对于知识产权概念足够清晰的认识与建立,是中国厂商能安全驶出国门的先决条件。
《中国知识产权报》就曾有徐明的评论指出,通常来说,做好产品出口目标国的专利布局、排查专利侵权风险,能够有效降低专利诉讼的发生概率。由于知识产权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即使是同样的专利技术,在不同的法律环境下也有着不同的保护强度。以智能手机为例,其具有快速迭代性,推迟产品上市时间往往会丧失性能与价格优势,考虑到国内外专利制度的差异,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委托出口国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开展尽职调查是一个相对优选的策略。
即使进行了详尽的专利尽职调查,面对异军突起的中国智能手机对本国带来的市场竞争,举起专利诉讼的“大棒”仍然是最有效的竞争手段。2014年12月,爱立信在印度起诉小米专利侵权就是很好的例证,该诉讼导致小米旗下的手机产品遭到临时“禁令”而无法进入市场销售。
中国品牌若进军海外市场,事先需要在海外各国进行自身的专利保护申请,而相比国内,国外的专利申请费用也相对较高,单个专利的申请总费用平均在四五万美元左右,前期的费用投入不可小觑。
这种态势下,与其被动接受不利局面,不如主动寻求变革,“借力使力”,引入国际上游供应商参与合资公司入股,能够成为一条新的规避或应对诉讼的策略选择。早年思科诉华为侵权案件中,华为与3Com成立合资公司以应对诉讼。同样,高通入股小米后,使得后者尽管专利储备不足,但仍然拥有一个坚固的专利后盾。一旦面临专利诉讼,那些拥有更强大专利储备的国际上游供应商会出于市场利益考虑而拿出更为锋利的应对武器,这为中国智能手机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建立了保护伞。(记者陈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