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蛟龙”深潜到高铁驰骋,越来越多体现国家实力的重大创新成就,几乎都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及其知识产权运用的结果。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印发《关于改革过渡期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组织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将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科技部管理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等整合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并强调要加强该重点研发计划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这是强化创新工作管理、集中优势资源推动重点科研项目的力举,对于更好地发挥知识产权作用、推动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强化研发管理
“我们自主研发的专利产品有机光导鼓,是国家‘863’重点项目,去年一年该专利产品销售收入3亿多元。”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科研办公室主任张建伟表示,这得益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管理规范。更好地发挥这一优势,将有利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科研机构,今年以来,化学所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指导支持下,开展了科研单位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的试点工作。此项工作开展以来,重点项目的专利转化速度、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在有机光导鼓专利转化中,化学所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某国有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成功实现了技术快速转化和产品的产业化。截至目前,该公司已形成年产各类型号有机光导鼓1800万只、墨粉6000吨的能力。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高效低温脱硝催化技术,已经提交了一系列专利申请,并已经在部分地区实现转化。监测结果表明,使用该技术的焦炉烟气平均脱硝率超过90%,局部时段超过95%,反应器出口氮氧化物浓度可小于每立方米70毫克,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所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指导下,从今年开始尝试推行科研单位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工作,形成了条块分明、脉络清晰、流程科学的管理能力,提升了重点科研项目的工作效率。
“以知识产权标准化管理为着力点,不仅与《通知》提出的加强组织管理的精神一致,也是提升重点科研项目管理能力的途径之一。”上述两单位有关负责人一致表示。
加快创新发展
“《通知》提出整合形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优势资源的再集中,十分有利于重大创新,同时也给知识产权运用、保护、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向本报记者表示,如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正因如此,《通知》中明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在应予撤销或终止包含的情况中,“出现严重的知识产权问题”首次成为一条重要的规定。同时,《通知》强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执行过程中,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和资源共享。项目参与单位应通过正式协议,约定成果和知识产权归属及权益分配,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鼓励知识产权应用和有序扩散,促进技术交易和成果转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表明,中国不仅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位,而且高质量的科研产出在2012年至2014年期间增长了37%。目前,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对世界的总体贡献率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正如《通知》所倡导的,在我国研发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加强管理,集中力量率先实现重大创新势在必行。在这个过程中,加强知识产权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是必要的基础。”李顺德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