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刚刚踏上美国土地的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康威视)就与当地合作商发生了一次争执。当时,在经历“911事件”之后,美国及其他海外市场对于安防监控的需求特别强烈,于是,海康威视准备到美国市场通过代销方式打开市场。在与一家美国公司谈妥准备签署合作合同时,双方在合同条文的表述上却发生了争议。知识产权意识较强的海康威视坚持要求对方在条文中标注清楚:海康威视拥有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走出去’的头等大事。”时至今日,海康威视董事长陈宗年坚持认为,知识产权是进军海外市场的“矛”,也是有效防御市场风险的“盾”。如今,在美国一号公路、法国戴高乐机场、英国伦敦地铁等知名的重点地区的安防监控设备上,都能看到醒目的“海康威视HIKVISION”标志。
海外竞争的策略
“凭借知识产权的‘矛’与‘盾’,‘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遭遇各种各样的知识产权纠纷是常态,没有知识产权,在国外根本无法立足。只有以质量数量兼具的知识产权作为基础,又能熟悉海外知识产权规则,才能谈得上‘走出去’。”回忆过去这些年“走出去”的道路,海康威视的几位当家人都十分感慨。
进行海外专利布局,完全不同于国内,企业必须有自己的一套策略。除了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的方式,还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提交专利申请。其中,有基础技术的专利,也有用于防御的布局性专利。只是这些申请和每年的维护费用,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遭遇国外公司专利纠纷的围追堵截,曾经是海康威视最头痛的事。“其实,这里面也有不同的情况。”在海康威视法务与知识产权部门,处理这些事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主要通过谈判,以许可或交叉许可方式来解决;对于故意挑衅的专利经营公司,就通过以有力的证据来“摊牌”,让对方知难而退。
回头看来,以知识产权先行,使海康威视在经历一番“寒霜苦”之后,终于迎来了“梅花香”。到目前为止,海康威视已经在海外建立了覆盖全球的分支机构与完备的服务体系,在知识产权布局的基础上,使产品更好地贴近和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凭借高技术附加值、以及高利润的海外市场,短短十几年间,海康威视不但在国外打造了安防行业的“中国品牌”,也在销售收入上从百万元增长到过百亿元,成为安防行业的领头羊。
自主品牌的力量
2015年1月9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海康威视的“主动对象海量存储系统及关键技术”荣获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回看海康威视起步的最初几年,正是视频监控技术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转变,国内企业由贴牌(OEM)生产向自主品牌“走出去”转变的转型时期。当时,很多中国同行通过贴牌方式在海外市场运作,但海康威视坚定地走知识产权强企之路。
“海康威视的成立与‘走出去’,所依靠的就是知识产权。”正是在2001年“911事件”后不久,海康威视成立,其招收的员工主要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
经过十几年的历练与发展,企业已拥有了1万余名员工,其中近8000人都是专业人才,占据主流,由此成为国际同行中最强大的研发团队之一,这也是海康威视的骄傲。更让他们引以为豪的是,海康威视在国内业界拥有的专利数量也位居前列,仅2014年,就提交了986件中国专利申请,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超过30件。
新能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新技术风起云涌,也给安防监控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海康威视也在加速自己“走出去”的步伐,双目视觉人脸识别系统、高清网络摄像机、智慧型平安城市解决方案等,诸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使海康威视的“中国品牌”产品迈入了全球第一方阵。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是陈宗年最欣赏的一句话。在他的意识中,忧患意识从未减少。“目前,我们虽然销售额已经是世界第一,但行业品牌排名只是世界第三,我们愿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倾力提升知识产权能力,争做行业的世界第一。”陈宗年的心中,正勾画着海康威视的发展蓝图。(知识产权报记者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