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五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的压轴大戏,中国版权产业与金融创新高峰论坛9月18日如期举行。来自投融资、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行业代表,就版权与金融结合的“现状、挑战与未来”建言纳策。
业内普遍认为,版权作为文化产业的内核,辐射面的广度与可利用的深度很少有其他行业能具备,而金融机构所看中的版权产业投资核心则包括其商业模式与回报周期。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利好,文化创意产业被看好,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亦在论坛上透露,政策还将持续加码。“小微企业,特别是文化企业的春天到来了。”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李蘅表示。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前景广阔,金融助力版权产业还处于“有案例,无规模”的初级阶段。在风控等最受关注的问题上,有金融机构人士指出,应加强自身对行业的了解,及早成为文化企业的“圈内人”,在深入了解行业发展前景的同时规避风险。
开发版权产业信贷产品
近年来,政策的扶持让资本市场看到文化产业庞大的商业机会。仅以纪录片为例,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去年发布了关于纪录片新增扶持基金,以及34个上星综合频道平均每天播出30分钟以上国产纪录片的有利政策,嗅觉灵敏的投资者已将纪录片看作下一个投资焦点。
而版权作为文化产业的内核,辐射面的广度与可利用的深度很少有其他行业能具备。
“版权产业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正式定义,定义为版权可以发挥显著作用的活动和产业,包括核心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以及非专用支持产业,版权在上述四类产业价值创造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对版权保护的依赖程度也逐渐递减。”18日,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司长于慈珂在高峰论坛上简要概述了我国版权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总体上讲,版权产业属于智慧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智力、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特征,是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也是高科技和现代服务业的结合,版权产业已经将技术、文化和商业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于慈珂指出。
迄今为止,全球超过40个国家已开展版权对经济贡献的研究,并普遍认为,版权除了对文化传播具有价值,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很大。版权产业已被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一个基本的重要标准。
据于慈珂透露,为促进版权产业发展,推动版权产业与金融进一步融合,国家版权局下一步将重点从五个方面配合有关部门进行探索。
首先,以版权资源为基础,例如金融工具和证券化技术,开发创新型版权经营产品,通过对文化企业的核心版权、资产运营提供金融支持,实现其盈利性及社会性的目标。
其次,以版权公共服务为支撑,建立健全以版权为价值载体的金融产品公开流转市场,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及版权产品开发,提供基本的价值依据。
第三,在文化信贷方面,特别关注以版权价值为核心,开发适合轻资产的版权产业需要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
第四,积极与保险业、金融机构合作,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探索开发适合版权创意产业特点和需要的新型险种,为版权金融创新提供信用增值服务,开辟更多的版权金融增值渠道和模式。
第五,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改进和完善对版权企业的综合金融服务,吸引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设立版权产业基金、担保公司、信托公司,拉长版权产业链,拓宽社会资本进入版权领域的范围,为社会资本提供版权领域更多的公平机会。
在政策利好频出的情况下,与金融融合已成为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显著特点,近两年来也有成绩。但业内普遍指出,版权作为文化产业的内核,版权金融还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版权金融遇担保尴尬
“客观来讲,版权金融在中国还很不成熟。”艮月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太忠在论坛上指出,“用6个字概述就是‘有案例,没规模’。”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公司发展受到资金掣肘,急需融资;另一方面,金融界保持谨慎,没有“抵押物”的文化创意产业拿什么担保风险?
刘太忠表示,投资方最看重的是文化创意作品的核心价值和回报周期。核心价值在于项目是否受到市场欢迎,有没有获得交易甚至多次交易的可能,换言之就是评估其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是首当其冲的考虑要素,这个观点得到业内普遍认同。“从商业角度来看,光是版权还不行,要把版权与广阔市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价值,不管是做担保还是从互联网金融做众筹,都需要看到版权在市场产生的价值,所以我觉得商业模式设计非常重要。”四川三合创业工场集团董事长马骥骏表示。
在刘太忠看来,用版权收益进行融资有很大空间。“中国的版权,无论企业还是个人,如果品牌信用上有很好的系统评估,融资会很容易。”
马骥骏同时指出,目前担保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过程稍显尴尬。按照中国传统银行的标准和要求,担保更重视企业的有形资产,为版权担保需要创新,比如类似风投的做法,用债权方式评估企业版权、知识产权,并针对评估价值为企业争取无抵押授信。
针对版权投资的风险,业内人士指出,投资风险分阶段性,前期风险在于前期投入的多少,后期在于此版权被复制的可能性有多大。一个项目的评估需要综合评估,从中推导出最终收入和未来有可能的收入。
关于用版权来融资的体验,天津北方电影集团副总裁方卫感触颇深。方卫表示,他曾用一部连续剧的版权获得了一大笔融资,而通过购买小说版权、改编电影获得上亿元产业价值的经历,更是让他感到作品版权变有形财富的巨大魔力。“不需要抽逃资金、编造假报表,版权给了文化创意产业一个堂堂正正既省钱又生钱的路径。”
银行要融入“文化圈”
风险控制是融资环节中各方都关注的问题。金融机构如何更好地规避风险,与文化企业共同成长,是17日论坛讨论的焦点。
“最接近的方案就是风险要分散,同时在多个环节把控。比如版权价值评估要非常专业;其次,用相对保守的态度评估版权价值;第三,引入保理业务或担保机构。”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董事长李蘅表示。
已有先行者在与文化企业的融合中积累了经验。18日,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副总裁李健以自身案例进行了讲解。据了解,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成立于2011年,目前是国内第一家总行级的文化产业经营机构,目前已对文化类企业提供200亿元的授信支持。
“近几年政策给予文化产业大力支持,文化市场也在不断发展,企业融资需求相当旺盛,民生银行接触的客户需求也相当多。”李健称,“但传统银行融资服务往往是聚集重资产,版权类、内容类的文化企业往往是轻资产的客户,融资比较难。”
李健表示,通过两年来的探索,民生银行文化产业金融事业部开始进行深度经营。“只有依靠聚焦行业,甚至聚焦细分行业。通过专业化团队的创新方案,才能更好地认知文化产业的规律,摸清企业的核心价值,继而真正提供与企业适配性更强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非文化企业的商业企业,如何有效地成为文化企业的支持商、供应商?李健的回答是,“成为圈内人”。“所以我们提出了深度融入企业、行业。因此这两年的实践中,一是强力打造行业研究能力,提升自己对行业的认知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引进国内外投行业务的新兴理念和做法,形成‘商行+投行’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方案。此外,内部实现专业化审批、一站式审批,高效完成对接。”李健分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