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两面针59岁的女董事长马朝梅就要退休。她从2008年执掌两面针,四年来给出的成绩单并不光鲜。在她任内,两面针这家“国产牙膏第一品牌”从巅峰滑落,目前基本处于悬崖边缘。
事实上,不仅仅是两面针的衰败,在外资日化巨头不断深耕中国市场的同时,本土日化品牌日渐消弭。面对洋品牌的大举进攻,很多企业纷纷选择了与外资联姻这条路。一些曾经为国人所熟知的品牌渐次改了“外”姓——小护士“远嫁”欧莱雅,大宝“联姻”强生中国,丝宝“委身”拜尔斯道夫,丁家宜归入法国香水巨头科蒂集团麾下。尽管许多消费者对待这种新闻的第一反应是排斥,但最终只能无奈接受。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这些品牌所遭遇的命运也大致相同,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随着合资而消亡了,即使部分国有品牌仍然屹立不倒,但与昔日的灿烂辉煌已不可同日而语。
2003年两面针销售额达
4.274亿元
短短数年间,两面针已成明日黄花。在2003年鼎盛时,其中药牙膏产销量突破5亿支,占国内牙膏市场规模的13%,位居国产品牌首位。
2011年收入不及鼎盛期的
1/4
而到了2011年,两面针牙膏的营业收入锐减为1.05亿元,不到2003年的1/4。占牙膏市场的规模已不及1%。今年上半年牙膏收入更是仅为4600万元,亏损1441万元。
两面针股票市值四年缩水
20亿元
两面针的衰败与外资品牌的强势进驻不无关系。1992年~1995年,高露洁与佳洁士先后进入中国,随后联合利华通过收购上海牙膏厂的“中华”和“美加净”获得了品牌经营权。此后的几年中,民族品牌处境越发艰难。
上百家牙膏品牌仅瓜分市场的
33%
目前,国内牙膏市场三分天下,已形成高度集中的垄断竞争,其中宝洁公司的佳洁士、高露洁公司的高露洁和黑人牙膏、联合利华的中华品牌市场份额共占67%。
其实,牙膏市场大战也只是日化产品争夺的一个缩影。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本土的日化企业经历了一次繁荣的高潮期,洗衣粉中“活力28沙市日化”响彻大江南北,“南有白猫北有熊猫”家喻户晓,“海鸥”、“桂林”、“天津”、“友谊”等雄踞一方,小护士、大宝畅销全国。而如今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名牌却在不知不觉中日落西山。
国外日化品牌销售额超过
90%
竞争之下,本土日化行业被跨国公司逐渐拉大了差距,国外品牌占据的市场份额目前已超过70%。一些曾名噪一时的本土品牌纷纷成为外资企业的囊中之物,有的被“圈养”,有的被永久雪藏。
“熊猫”洗衣粉七年销量下降
93.3%
例如,1994年宝洁公司以14亿元买断“熊猫”品牌50年使用权,却迅速将其边缘化。结果是熊猫洗衣粉销售量大幅下降,从年产量6万吨占全国市场份额10.15%,下降到2000年的年产量4000吨。
宝洁公司上半年盈利
65亿美元
而洋巨头们却风景这边独好。今年上半年宝洁全球共实现营业额404.42亿美元,赢利65亿美元。宝洁的老对手联合利华上半年营业额254亿欧元,同比增11.5%,净利润24亿欧元。
当前国内日化市场销售额超过
2000亿元
当前国内日化市场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但六成以上的蛋糕还集中在洋巨头手里。其中宝洁销售额超200多亿元、欧莱雅销售额超90亿元,联合利华销售额超80多亿元。
80%以上国内日化公司销售额不足
3000万元
国内4000多家日化公司销售额大部分都在1亿元以下。过百亿的只有立白和纳爱斯,过20亿元的仅有上海家化、霸王和拉芳。
七家国内日化上市公司销售总额不及宝洁
70%
目前国内日化上市公司为7家,分别为上海家化、广州浪奇、两面针、索芙特、霸王、美即和青蛙王子。这屈指可数的几家公司业绩并不尽如人意。
索芙特亏损额是去年同期
5倍
其中,除两面针外,霸王和索芙特的业绩同样难看。霸王2011年因二恶烷事件已亏损1.18亿元,今年上半年又大亏2.95亿元;索芙特上半年亏损5000万元。浪奇上半年营收9.54亿元,净利润只有849万元。
云南白药牙膏去年销售额超
11亿元
当然,国产日化品牌中也有佼佼者。一些新兴民族品牌如云南白药,面对压力,它认准自己的市场定位,依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云南白药牙膏2004年上市,2011年占公司总营收10%。在牙膏产品取得成功后,2011年又推出了“养元青”洗发水。
上海家化前三季净利润
4.78亿元
上海家化前三季总营收35.4亿元,同比增长23.5%;净利润同比增71%。并将拥有百年历史的双妹品牌,重塑形象定位为时尚奢侈品,冲刺上千元的高端护肤品市场。
百雀羚拿下《中国好声音》的第二标王花费
7000万元
百雀羚今年的总销售额预计达18亿元。从2008年开始,旗下的新草本护肤品系列年增长率达70%,今年预计销售额12亿~13亿元。
头发护理品类中,本土品牌增长率不到洋品牌
1/3
不过国货品牌的上升之路也是曲折的。在身体护理和头发护理品类中,洋品牌依然为市场主力,销售额分别占比达52%和73%,尤其是头发护理品类中,洋品牌增长率达20%,本土品牌只有6%。国产品牌短期内仍无法与外资品牌匹敌。
相较而言,国产品牌最大的困境是营销能力太弱,广告投入有限、产品包装普通、市场定位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短板效应”。含金量低的国内民族品牌在与外资军团碰撞后必然落败。
无论是两面针,还是早先的熊猫等品牌,在发展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忽略了一个品牌所需要的技术含量,也缺乏专利保护等意识。我们如今渐渐地理解了品牌是无形资产,但是之后采取的措施却不尽如人意。值得一提的是,品牌不仅仅是单纯的一个商标,要对品牌进行多元文化的管理。
民族品牌若想生存,真正的方法只有自己在竞争中转型,改变品牌营销思路,用有限的资金集中在品牌经营和产品设计上,致力于强化企业的“核心业务”。提高营销质量才是国产品牌在艰难中存活的“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