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非遗”的申报——“理想”需要“现实”助力》,如果您对“非遗”的申报——“理想”需要“现实”助力感兴趣,请往下看。
本世纪初以来,“非遗”的申报在中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于是,昆曲、书法、篆刻、剪纸、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等等皆成功入选。顿时,“非遗”保护形势一片大好,周遭都洋溢起乐观的调子。有文物保护的老专家还长叹,多年的“理想”终于实现了。
然而,近几年,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上,人才问题、资金问题等等都浮出水面,并且有的矛盾还越来越大。
“理想”不一定要在“现实”面前低下高贵的头颅,然而,要让“理想”不那么缥缈,还是需要“现实”助力。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处境,也许会让人有“一地鸡毛”之感,但这却是让理想走得更远的不二法门。
政府该拿出钱来的时候,就不应该心疼。我们的GDp已经是世界第二了。举个例子,英国的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经营困难时期,偌大一个剧院竟没几个观众,即使在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英国,政府仍然对该剧团有颇大的财政扶持力度,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彩票基金收入。在2001——2002年度,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就得到了1200万英镑的财政资助。
习惯于让市场检验一切的资本主义国家,甘于违背“市场规律”,这一切,只因其与自己的民族记忆和荣耀有关。
当然,这还要话分两头说。对于“非遗”保护而言,要想把每一步迈得更扎实,就不能搞“阳春白雪”,关起门来谈保护就是鲁迅说的“孱头”。让保护本身变得可持续进行,老百姓更了解“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有更体面的生活,就需要走入市场。勒紧裤腰带干革命,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燃烧完了理想,现实问题只会被更强烈的凸显出来,中国的历史已经用残酷的方式进行了证明。
顺着前面的例子说,这几年,为了更好地走进观众,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也在努力调试自己,不断对剧院进行翻修,比如撤走不受观众欢迎的300个后排座位,新增餐厅、咖啡店,新设一个俯瞰全城的塔等等。
这一切,自然还要警惕过度商业化,但是中国目前的问题是尚缺乏市场的“活水”,特别是基本谈不上创新性地合理利用。如果有了创新性会怎样呢?那就再用一个例子作结吧:“咿咿呀呀”的昆曲一直以来都难以进入青年人的生活,但是白先勇先生进行了一些创新,2004年推出了青春版的《牡丹亭》,此后几年在两岸三地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舆论更是惊呼“昆曲大有借校园青春族崛起之势”。
也许,只有感受到“现实”不冰冷,才能更相信“理想”不缥缈。(沈仲亮)
好了,关于“莎士比亚”“非遗”的申报——“理想”需要“现实”助力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