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环县皮影道乡情》,如果您对环县皮影道乡情感兴趣,请往下看。
随着激越的鼓乐声,白色的幕布开始显现一个个皮影人物,他们夸张而幽默的表演、高亢的唱腔,紧紧扣住了台下观众的心弦。"一双巧手调动千军万马,两根竹竿表尽喜怒哀乐",这句形容甘肃环县皮影戏的话,恰如其分地表现了环县皮影戏的特点。
环县地处陕甘宁三省交界处,历史上曾是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诞生了环县皮影这一民间艺术。戏班演出时,幕布后一人挑杆表演,并承担所有角色的坐唱念白,后台四五人伴奏并和声,一唱众和,粗犷高亢,韵味独到。
"环县皮影戏跟其他地区皮影戏最大的不同,就是只用牛皮而不是驴皮。"除了皮影戏表演,更擅长皮影制作的环县皮影戏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高清旺介绍说,皮影的制作是极为复杂的,从选皮到皮影人物成形上戏,传统的制作工序可分为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八个基本步骤。
一般情况下,制作皮影要先将牛皮洗刮干净,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形象。皮影人物的头部、四肢、躯干等部分既要各自独立,又要用线连成一体,分别以连杠由演员在幕后操纵其活动。皮影人物如同传统戏剧人物一样,也有生旦净末丑之分,有较为完整的彩色脸谱。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仅有10厘米左右。演员在半透明的白布后操纵皮影,可以表现各种动作甚至是神话传说中的腾云驾雾,剧情故事引人入胜。
环县皮影的另一名代表性传承人敬登岐,在表演方面独有建树。他从11岁开始学习环县皮影戏,掌握了二胡、板胡、四弦、笛子、锁呐及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并通过自学认识了简谱,成为演奏技艺高超的后台"全能"艺人和为数不多的识谱的环县皮影艺人。他的四弦演奏,在传统技艺和民间韵味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指法和弓法的创新,加上他对环县皮影音乐、戏剧的独到理解,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四弦演奏方法。
论音乐与唱腔,环县皮影也是别具一格。其音乐高亢激昂,婉转悠扬,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唱腔委婉流畅,情深意长。挑线操作表演神韵飘逸,栩栩如生。更令人惊叹的是长达三四个小时的男女唱腔道白全由主演一人表演。旁无提词,全本贯通,挑线操作,游刃有余,唱念做打,声情并茂。
环县皮影戏的剧目,现在流传下来的有100多部,多改编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及经典名著。常见的有《封神榜》《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一些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故事,如"三打白骨精""温酒斩华雄""鸿门宴"等,故事情节紧凑,唱腔兼有陇剧和秦腔的特点,高亢悠扬,有浓郁的陇东乡土气息,这也正是环县皮影戏能在当地流传的原因。
历史悠久的环县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源远流长。2006年5月,环县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又进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当地的代表性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承与发展曾是最大的难题。好在这几年,在有关部门支持下,环县在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皮影艺术班,请代表性传承人亲临授课,手把手教这些"90后"学生,也在尝试编写反映现代生活的新剧目。该班毕业时不仅要发毕业证书,还会配发演出道具,让这些学生去发扬光大环县皮影戏。
"我从小就是看着皮影戏长大的,因为喜欢,所以来学。"皮影艺术班里的学生们表示:"要把环县皮影戏传承下去,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影响更多的人,为社会集聚更多正能量。"
采访感言
陇东高原,民风淳厚,环县皮影,根深叶茂。浓郁的乡土特色,是其流传千年盛久不衰的基因。民间艺术来自百姓生活,传承发展当然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有持久的生命力。正因如此,环县皮影戏的传承发展之路,才更加耐人寻味。(本报记者赵建国)
(编辑:蒋朔)
好了,关于“环县”环县皮影道乡情的内容就介绍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