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知识产权信息珠珠给大家分享带来的《百年溪砚省级"非遗":从卖石头到传播文化》,如果您对百年溪砚省级"非遗":从卖石头到传播文化感兴趣,请往下看。
百年溪砚一度沉石水底,时至今日,再度量产,并在收藏和工艺品市场崭露头角。12月28日,我们来到双峰县杏子铺镇溪口村溪砚生产基地,探访了这一省级“非遗”成果。
在雕花车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溪砚制作工艺的传承人、48岁的曹冠明手扶溪石,正精心雕刻名为“隔海相望”的砚台,明年正月初三,他将赴台参加第二届两岸非物质文化遗产月展览。10多年前,凭着曾经见过村里老艺人制砚的模糊印象,农闲在家时曹冠明开始雕砚台。
溪砚生产,分为开石、选料、平底、设计、雕花、打蜡等工艺流程。制作溪砚的石材分别来自水府庙库区的水下和山上。在选料车间,我们看到一块块刚采回来的大石被平砌,露出或褐或青的颜色并展现出各式纹理。“这是双峰绿,这里的特产,它来自水下。”29岁的设计师张学军指着一块浅绿色底面的石头说。
怎么想到生产溪砚?让溪砚再度在市场上复活的曹长桂讲起了他的创业故事。曹长桂是溪口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从小就听说这里产砚台,2004年,曹长桂萌生了生产溪砚的念头。随后,他托亲友在湘乡图书馆找到了溪砚的史料记载,再考察肇庆端砚生产的火热场景,下定决心量产溪砚。
在展品陈列室门口,我们看到一块名为“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三角形砚台,1平方米大小的石面上雕刻着近百号人物,伞兵从天而降,人们相互搀扶……“我们就着褐石天然的纹路体现了浮云的效果,刻了近3个月的时间,有人已经出到了30万元的价格收购,我们谢绝了,准备送到博物馆收藏。”张学军给我们介绍。
“刻有曾国藩肖像、名言和湖湘名人名景的砚台在香港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很好销,我们马上要搬进新建的8000多平方米厂房扩大生产了。”曹长桂介绍。
从卖石头到传播文化,并迅速抢占市场,产生这一可喜变化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双峰县把溪砚开发列入了“文化兴县”的重点扶持项目。从2008年开始,双峰县和娄底市就邀请了几批全国收藏、工艺美术专家及湖湘文化专家实地考察,为溪砚做大市场出谋划策。
目前,双峰溪砚的年产销量已达到2000万元。
好了,关于“双峰县”百年溪砚省级"非遗":从卖石头到传播文化的内容就介绍到这。